一字诗作者是谁啊?一字诗 清代: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译文 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那么,一字诗作者是谁啊?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字诗这首诗作者想表达什么
一字诗
清代: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弊敏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译文
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字诗》是指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份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一字诗》中用了多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
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亏宴当即作了这首诗。艄公和满船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让出座位让陈沆坐下。后来,陈沆不但乡试中举,而且连中进士、夺取状元,官至四川监察御史。
嘉庆二十四年,陈沆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陈沆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道光三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在京师就与魏源中书友善。有人说你何必失身份与贵不如你的人相交。
陈沆不听他人之言,与魏源结为挚交,不论官职卑微。魏源也很赏识陈沆。故人称陈沆的为人如金石一般。其实,陈沆诗文早已闻名海内。上门与他接触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陈沆还曾与董桂敷、姚学塽、龚自珍等讲学论道,交往甚密。
诗名是一个字的古诗
清人易顺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诗中,前后相连的四句诗的相同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全诗共使用了四个“一”字: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
天上唯一月,山中唯一人。
唐伯虎(这首诗的内容和作者被演绎的五花八门的,不看出处只看诗)也写有一首题为《登山》一字诗,全诗共有五个“一”字。虽然不是句句含一,但没有别的数字,当属一字诗。这首诗前两句通俗如大白话,但后两句却意境鲜明,使全诗为之骤然生色。诗是这样写的: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而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诗中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之感: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清人王士祯(1634—1711),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非常有名的一字诗: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连用九个“一”字,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划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态脊银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字诗古诗原文
“一”字诗2007-03-24 19:24元曲里有一首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苦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个相识,他一会,咱一会,埋册
都一般相知,吹一回清清,唱一回。
《天童山中月夜独坐》易顺鼎(清):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诗,连用十个一字,不觉弯正宏重复,所写的景物亦臻画境。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抹黄叶一僧归。
清代诗人陈秋舫写有一首句句用“一”字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被康熙皇帝称为“操守为天下第一”的清官张伯行在其《禁止馈送檄》中用一字表明自己的公正廉洁,更令人肃然起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不知你指哪一个
一帆一桨一渔舟的作者是谁
出自清代陈沆《一字诗》原文:“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译文:江上一张船帆桐岩一把船桨一条渔船,船上一个渔翁拿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渔翁身子一俯一仰地哈哈大笑,江上一轮明月,正是秋天。
扩展资料:
清朝嘉庆年间,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局斗御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
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销拍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
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
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
一字诗全诗注音
一字诗
清 陈沆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陈沆(1785~1826) 近代诗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初年曾充广东乡试正考官、礼部会试同考官,官终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撰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著《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贺陆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以上就是一字诗作者是谁啊的全部内容,唐伯虎(这首诗的内容和作者被演绎的五花八门的,不看出处只看诗)也写有一首题为《登山》一字诗,全诗共有五个“一”字。虽然不是句句含一,但没有别的数字,当属一字诗。这首诗前两句通俗如大白话,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