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菩提树的诗句?4、菩提树杪碧阑干。 宋 戴应魁 《凌源阁》5、菩提树下清凉。 宋 李石 《扇子诗》6、僧腊菩提树。 宋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7、狸奴倒上菩提树。 宋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8、驴年斫倒菩提树。那么,关于菩提树的诗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全文
1、身是菩提树。 唐 神秀 《偈一》
2、饭猿台上菩提树。 唐 皮日休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3、身是菩提树。 清 曾燠 《罗汉松》
4、菩提树杪碧阑干。 宋 戴应魁 《凌源阁》
5、菩提树下清凉。 宋 李石 《扇子诗》
6、僧腊菩提树。 宋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树。 宋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
8、驴年斫倒菩提树。 宋 释绍昙 《偈颂十九首》
9、善护菩提树有年。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树。 宋 释智圆 《湖居感伤》
11、佛国菩提树。 宋 舒邦佐 《隐几》
12、我惊唤作菩提树。 宋 唐仲友 《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
13、一尘不惹菩提树。 宋 杨公远 《次文长老》
14、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树》
一、"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
菩提 诗句
菩提树的诗词有:《广中菩提树取其叶用水浸之叶肉尽溃而脉理独》《菩提树下》。
菩提树的诗词有:《菩提树》《菩提树·人见菩提树》。注音是:ㄆㄨ_ㄊ一_ㄕㄨ_。词性是:名词。拼音是:pútíshù。结构是:菩(上下结构)提(左右结构)树(左右结构)。
菩提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菩提树pútíshù。(1)印度的一种著名的榕属植物,因植株高大,寿命长和在经济用途上为虫胶的来源而著称,它与孟加拉榕的区别在于无支根。
二、引证解释
⒈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印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华南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
三、国语词典
植物名:(1)_榕属桑科,落叶大乔木。叶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长尾状锐尖,边缘波状。果实由花托发育而成,呈扁圆形,质地坚硬,可做念佛之数珠。也称为「觉树」、「思惟树」。(2)_田麻科菩提树属,落叶乔木。叶为不等边心脏形或广三角形,先端尖,下面密生带白色茸毛。七月叶腋生细长苞,苞中央出花梗,分枝开黄褐色花。花后结圆形果实。果实可做念佛珠,一般供观赏、纳凉用。
暗含菩提树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完整诗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句话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形容菩提的诗句
菩提偈作者: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树赞美佳句
《菩提偈》
作者:惠能 【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注释: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③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以上就是关于菩提树的诗句的全部内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