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是三月节,艾叶粉做青团的做法配料窍门,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禁火,在北方,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比如面燕;在南方,则多为青团,糯米粉做糍粑最简单的方法。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青团、面燕、茶馓、润饼等等也成为了清明的食俗。这些食物不仅是清明祭祀的必备食品,也是带着春天气息的时令美食。4月2日至4日,央视新闻移动网联合江苏新时空、青岛蓝睛、宁波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和吕梁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时令一季 品味清明》系列微视频,一起找寻记忆中的清明味道。
青团是清明节所食用的食物,也就是今年的阳历日子4月4日,但是一般在我国是南方地区吃青团比较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人们,而且青团不仅仅是叫青团,其还有很多名字,例如清明果、艾米果、青青裹等等,都是代表着青团。
1、 青团一般是清明节吃的。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绿如油,糯韧绵软,还有独特的清香,是一种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2、 而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要追溯到周朝。
每逢清明,江南家家户户都会做青团,主要是用作祭祀,渐渐便成为了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时,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2、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清明节的饮食是青团。因为清明节是要吃青色的东西,可以吃的眼睛清澈,而青团的应该是用艾青做得,所以,要吃青团。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1.青团是宁波地区的人们在清明节吃的,不过现在也有很多人只把它当做时令小吃。2.青团的做法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先把新鲜艾草放入开水中煮软再捣烂,然后把它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
眼下,野地里的艾青泛出新鲜的绿色,正是做青团的最好时候,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团的来历。对于像叶阿姨这样的宁波人来说,这青团是清明时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青团主要的原料是艾青,生长在田地边上,在清明节前后最鲜嫩。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就曾经在《随园食单》中有过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青团是清明节的时候吃的,因为清明节是要吃青色的东西,可以吃的眼睛清澈,而青团的应该是用艾青做得,所以,要吃青团。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艾青采摘回来,去掉黄叶子,洗干净,倒入沸水里煮。叶阿姨告诉我们一个小诀窍,在沸水中放入食用碱,正宗青团的做法,这样艾青熟得快。
青团是清明节吃的一种食物。青团的简介 青团是浙江省宁波市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所制成,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
锅子里煮着艾青,叶阿姨开始做青团最重要的一步,和粉,叫团的食物。“粳米粉一半,糯米粉一半。如果是纯粳米粉,青团太硬了,咬不动。纯糯米粉又太软,青团蒸熟拿不起来。”
清明节时吃青团,吃青团主要是盛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青团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是把艾草的汁加入糯米粉里,然后加上各种馅料制作而成的,带有悠长的青草香气。古时候,清明节前是寒食节,江南人家不生火做饭。
青团是清明节的时候吃的。1.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要追溯到周朝,人们制作一些可以保存3-5天的食物,用来满足祭祀而不炊而食的需求,一直流传至今。2.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绿如油,软韧绵软。
捞起煮透的艾青,放凉,青团介绍与来历,倒入米粉中进行搅拌。揉到看不到艾青,手不会粘住了,就说明粉和好了。
一般来说,宁波人制作的青团会放入猪油芝麻馅儿或者是豆沙、黄豆馅儿,甜香可口。不过现在恰逢是春笋上市的季节,所以也有不少人会做咸菜笋丝猪肉馅儿,鲜嫩美味。
像猪油汤团一样把馅儿包好,在糯米粉上滚一下,青团就不会粘住了。放进锅里蒸大约二十分钟,蒸熟的青团飘出了淡淡的清香味儿。
叶阿姨说,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她最期待的就是长辈们围坐在一起做青团。现在父母老了,就由她来接手青团的制作。而她最盼望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能回家祭祖,尝尝家乡的美食和妈妈的味道。叶阿姨说,现在自己在家做青团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她觉着,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不该被遗忘,制作青团需要哪些材料。青团不仅仅是食物,更多是儿时的回忆和满满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