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语句

诚者下一句,诚者天之道下一句

诚者下一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一、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二、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么,诚者下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诚者有信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一、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二、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三、出处

《中庸》。

赏析

诚者,天之道:天道即使自然运作规律,自然的事物只是客观的存在,自然不存在真假。自然只是出于真实无妄的本真状态,自然是“诚”的。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使诚,达到诚。人有种种虚情假意、认知错误、情感冲动,这都会让人偏离本真。此句之意为人该让自己回归真实、正确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

孟子诚者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

出处:《中庸·第二十五章》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完善万事万物。自我完善是仁义的表现,完善万事万物是智慧的表现。诚是本性中固有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

文本解读

“诚者自成也”一句其实是在说“中”。佛家说无人相无我相、无内无外、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但只是从否定的角度抽象地说“中”。而“诚者自成也”是从正面说“中”,“中”本是生生不息的。

“诚”是创生,是造化,“诚”即“成”,但“诚”是“不显惟德”,不是向外生物,而是生生,“诚”虽生物不测,但其为物不贰,始终不离自性,此所谓“诚者自成”。仅说“为物不贰”,还可能是“举一而废百者”的“执一”;仅说“生物不测”,就会有能生与所生的对立,也不是中庸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哪本书

【答案】:B

本题考查道德。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所以,诚实守信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准则。

故正确答案为B。

诚者天之道也原文及翻译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 无妄: 不敢诈伪。指诚实,就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没有诈伪。语出《朱子语类·中庸三》:“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妄,指理而言也。

至诚而不动者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身居下位而又不被上司信任,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取得上司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被朋友信任,也就不会得到上司信任了。要被朋友信任有办法:如果侍奉父母得不到父母欢心,也就不会被朋友信任了。要父母欢心有办法:如果反省自己不诚心诚意,也就得不到父母欢心了。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有办法: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行,也就不会使自己诚心诚意了。所以,诚是天然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极端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从不会有的事;不诚心是没有谁会被感动的。”

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

以上就是诚者下一句的全部内容,“诚者自成也”一句其实是在说“中”。佛家说无人相无我相、无内无外、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但只是从否定的角度抽象地说“中”。而“诚者自成也”是从正面说“中”,“中”本是生生不息的。“诚”是创生,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