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语大全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虫节50它左右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吃新节、牛王节等。在仡佬族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这一天仡佬族同汉族一样,也要祭祖,全家守岁,除此之外,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须打糯米粑祭祖。那么,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仡佬族风俗文化特点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副地级市仁怀市,背靠历史名城遵义,是国酒茅台的故乡,素有“中国酒都”之美誉,而这里不仅有美酒,更有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位于仁怀市西南的茅坝镇,是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彝族等9个民族共同交错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今天少数民族的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就是其中仡佬族的重要民族节日——灯杆节。

灯杆节是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人民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之一。每到年末,大家推选一名有威望的头人当会首,由他召集各姓族长商量决定参加人数和活动规模,并按富贫情况,通知各户准备半斤至五斤不等的茶油和咂酒(俗称坛坛酒),以备过节之用。

灯杆节通常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初一早饭后,仡家男女老幼,都要精心打扮,身着民族盛装,有说有笑地赶到清水堰灯杆堡。人到得差不多了,会首用酒肉祭过天地,由年青力壮的人把事先准备好的灯杆立在堡中,用绳子把点有茶油灯的大灯笼升上杆顶,然后鸣放鞭炮,宣布灯杆节开始。

灯杆是用笔直而结实的杉木做成的,高二丈以上,顶端有横木,上有铁环,吊绳穿入,可将灯笼升降添油。灯笼用油纸或玻璃纸做成,上有遮风雨的小木棚。灯笼将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日晚上,不准中途熄灭。

仡佬族捉虫节

仡佬族有什么独特节日仡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仡佬族的春节每年农历的三月初几仡佬族春节,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过小年”,正月十四称“过大年”。

农历三月初三是“祭山节”。祭山节的主要活动是祭山或祭树,因此称“祭山节”或“祭树节”。

搐年的这天下午,仡家的男女老少(除不能行动的老人外,连婴儿也要背着前去参加),携带活鸡、酒、肉、饭、菜,碗筷、桌凳等用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山上或山脚的草坪上祭祀

仡佬族主要风俗看见以前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把文字搬过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仡佬族的风俗主要有:

1、吃薯节工历侧月十五非广东仡佬族的吃薯节:为过歹这个节日,各家都在头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紧的石缝里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种上山薯,精心护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补回去,捆差挂在楼上。

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仡佬族是中国的五六十个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对于“外人”来说是很新鲜的,特别是一些节日,仡佬族的毛龙节就是其中之一。毛龙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带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龙节。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尚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及于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2006年5月20日,仡佬毛龙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历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并未得到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的重视,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有学者从“仡佬毛龙”的主要制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测,毛龙应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即是“金骨老龙”的长子,与章回小说《说唐》中“魏征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据《石阡县志》记载:“灯从唐代起”,在当地“毛龙”属“灯”之一种,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

仡佬族过什么节日

仡佬族的风俗:所居不着地、忌关大门、除夕之夜要洗脚、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区者常外披毛毡一幅。妇女的衣服一般是长衣短裙,制作更为讲究、美观。

扩展资料: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仡佬语分四个方言, 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在语言使用方面,只有贵州省的平坝县大狗场、安顺市西秀区的湾子寨、黑寨、普定县的新寨、关岭县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云南省麻栗坡县月亮湾和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冲仡佬族语言较为完整。

仡佬族简介

牛王节是仡佬族的节日。除此之外,布依族、壮族、侗族、瑶族、土家族、苗族都有过此节的习俗,但因各地风俗不同,牛王节的时间也各有不同。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据仡佬族才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

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

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以上就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的全部内容,和睦相处的地区,今天少数民族的节日要为你介绍的就是其中仡佬族的重要民族节日——灯杆节。灯杆节是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人民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之一。每到年末,大家推选一名有威望的头人当会首,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