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圆下一句?“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月亮圆满,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好时节,即便相隔千里,也可以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光。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月圆人团圆出自“月是故乡明,月圆人团圆”。那么,月圆人团圆下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天上月圆人间团聚
下联:天长地久情恒久。
解释分析: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所以根据以上规则,就可以用“天长地久”对“花好月圆”、用“情”来对“人”、用“恒久”来对“团圆”。
扩展资料: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月圆人满下一句怎么写
花好月圆人团圆,饭桶白痴大白痴;
花好月圆人团圆,白酒啤酒喝光酒;
花好月圆人团圆,白日青天作翻天;
对联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扩展资料: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中秋佳节月团圆下一句是什么
家殷民盛国强盛,花好月圆人团圆。
胸宽意阔心恬阔,花好月圆人团圆。
天高云青万物青,花好月圆人团圆。
中秋节团圆饭作文600字
“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月亮圆满,正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好时节,即便相隔千里,也可以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光。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月圆人团圆出自“月是故乡明,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圆的意思是月亮变圆的时候。
团圆:
1、亲属团聚,多指夫妻而言。杜甫《又示两儿》诗:“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2、指剧情的圆满结局。李渔《慎鸾交·计竦》:“怕的是戏到团圆诸事了,非晋爵,即加封诰,却不道胜事留些馀地好。”
3、圆貌。元稹《高荷》:“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千里: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共:
1、相同,一样。
2、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
3、一起,一齐。
4、总计,合计。
婵娟: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
月满人圆下句是什么
“月圆人团圆”的意思是:月亮圆了人也团圆了。主要是说中秋节想和家人团圆的心情。“团圆”指的是一家人全部在一起。一年之中,家人去远方工作,只有到年的时候才回家或者几年才回家就是团圆。
“团圆”的出处:
1、唐·元稹《高荷》: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2、元·曾瑞《哨遍·古镜》:寒光皎洁明盈室,素魄团圆照满天。
3、唐·杜甫《又示两儿》: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4、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三般儿寄语娇姿。昏迷着无明无夜,凄凉得半生半死。团圆是何日何时。
5、明·吴承恩《西游记》: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
6、清·洪升《长生殿·补恨》:团圆等待中秋节,管教你情偿意惬。
7、清·曹雪芹《红楼梦》:蓉儿,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倒也团圆了。
例句:花好人更好,月圆人团圆,心有千千结,自有人相知。
以上就是月圆人团圆下一句的全部内容,月圆人团圆下联:风清政气清;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