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全诗?李清照《如梦令》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译文如下: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那么,如梦令全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梦令古诗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宋 ]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
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的诗词有哪些
李清照《如梦令》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译文如下: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梦令的意思及翻译李清照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同“怎”。
(3)兴尽:尽了兴致
(4)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翻译: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 绿肥红瘦。
《如梦令》古诗原文
《如梦令》全诗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面,表达景色美丽乐不思归的句子则是“沉醉不知归路”。
以上就是如梦令全诗的全部内容,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全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 绿肥红瘦。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