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打压王朔?韩寒没有骂过王朔,但是评论过王朔。一,这是韩寒《零下一度》中的一篇文章 眼中“金王论战”所谓的“金王论战”是1999年文坛里最无聊的事情,外人一听“金王论战”,以为是王 朔金庸你一篇我一篇十分热闹似的。但事实却是,那么,是谁打压王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王朔的人生经历
说到冯小刚,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冯氏幽默。在20世纪90年代的尾声,他通过几部喜剧电影奠定了"冯氏喜剧"和"贺岁片"的基调。
在提到他的喜剧作品时,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王朔。
对于冯小刚来说,王朔就是他命中的贵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朔,就没有今天的冯小刚。
就连冯小刚也说,遇见了王朔,就等于黑夜里遇见了北斗星。
然而在1997年,王朔最落魄走投无路的时候,冯小刚托人给他送去5万元,结果却被王朔扔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想要了解其中内情,得先了解王朔。
王朔这个人堪称是奇人,他自小在北京大院长大,后来建立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全是大院子弟,比如马未都、叶京、姜文、赵宝刚、张元等一系列知名人物。
马未都 王朔
为什么说王朔是奇人呢?因为他实在是太有才华了。上世纪有一部电视剧叫做《渴望》,据说当时一到播放的时间,大街上都没人了,大家全部回家追究。
这部剧,就是王朔参与制作的。
1988年,是中国影视剧创作困难重重的一年,但是这一年,王朔有4部小说《顽主》《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被改编成电影,这一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谁影响了王朔
冯小刚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和导演,也是中国大陆票房最有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保守估计身家15亿以上。可是冯小刚却身患严重的皮肤病,早年间为了工作,冯小刚并未系统治疗,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如今,冯小刚只能依靠药物治疗,无法彻底根治。
冯小刚的人生经历冯小刚出生于北京一户普通的家庭之中,从小父母离异,冯小刚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高中毕业之后,冯小刚选择从军,经过他的不断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文职人员,并且参与了不少文艺晚会的筹备工作。转业之后,冯小刚开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并先后在多部电影当中担任美术助理和编辑。
1991年,冯小刚迎来了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机会,他和郑晓龙共同担任了《遭遇激情》的编剧,并且拿到了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此后,他在编剧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还多次参与了小品和相声的创作。
1993年冯小刚第一次尝试导演电视剧,他和郑晓龙共同导演了家庭伦理剧《北京人在纽约》,并先后拿到多个大奖。随后他又相继导演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等。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冯小刚第五代导演的地位,如今的冯小刚已经是我国三大导演之一。
王朔是个怎么样的人
谈到 娱乐 圈的导演们,冯小刚是躲也躲不过去的,作为国内的知名导演,冯小刚长居一线,和陈凯歌、张艺谋三人并称为中国电影行业的三驾马车,而回首冯小刚的成名之路,他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王朔。
1958年3月,冯小刚出生在北京大兴区东冠英胡同里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是印刷厂的一名保健医生。
尽管父亲非常疼爱这个聪明机灵接地气的儿子,但是冯小刚的出生还是没有挽回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没过多久,冯小刚的父母就离婚了。
从此身体不是很好的母亲就单独抚养着一对儿女生活,那个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一家人经常食不果腹,开水泡饭都能当上姐弟俩的美味佳肴。
虽然日子很苦,但是母亲很是坚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母亲在冯小刚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常常鼓励儿子:
这句话,深深地扎在了冯小刚的心里,从此以后“出人头地”,就成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
1978年,年仅20岁的冯小刚在高中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北京军区文工团,成为了部队文工团美工组的一名文艺小兵 ,这对于热爱画画的冯小刚来说开心至极。
之后冯小刚开启了长达7年的服役生涯,在此期间他曾结识了一群年轻貌美的文艺女兵,也是后来电影《芳华》里的原型,冯小刚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姑娘可惜人家没有看上他。
王朔谁特么代表我
王朔消失了其实不止十四年,他从1997年就开始淡出公众视野了。
1996年,王朔为他和冯小刚的「好梦公司」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也就是后来的《一声叹息》)。电影开机十天,花了一百多万后,突然接到电影局的停拍通知,说是剧本有违公序良俗。
坏消息手拉手,还有一个通知,王朔第一次做导演的《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不给龙标,公映无望。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再次被毙,这回的说法是,剧本宣扬灰色人生观。
1997年,王朔发现自己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他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他到处玩,看风景,看朋友,过起了松快日子,最后还出了《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版,斯蒂芬·金写的序。
在美国松快了半年后,王朔回国了。
2000年,叶大鹰,叶挺的孙子,拉上王朔搞互联网创业,他们做了一个网站,叫「文化在中国」。王朔和叶大鹰通过各自的人脉,找来了姜文、贾樟柯等文艺界大腕,做直播访谈。人走在了时代前头,网站没跟上,撑不住,倒闭了。
网站的遗产是四本书:《电影厨房》《文学阳台》《美术后窗》《音乐盒子》。《音乐盒子》里有王朔和花儿乐队的对谈。
王朔谁代表我
王朔被制裁的原因如下:
王朔的《修改后发表》属于编辑部系列,讲述了《人间指南》编辑部打算刊登业余写作者林一洲的《风车》,于是将其叫到编辑部进行商谈修改事宜,陈主编认为小说篇幅过于长了,而且小说不生活,男女主角相恋过程太生硬,没有交代清楚。
编辑部人员牛大姐、戈玲、李东宝、于德利等人转入了对缘分的讨论,并天马行空的提出了不同的修改意见,使得林一洲一头雾水,莫衷一是,等吃饭的点到了,纷纷都去吃饭了,没有人再理林一洲,最后李东宝针对性的给林一洲提了自己的“看法”。
王朔
王朔无疑是写作的异类,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受过专业写作的训练,没有将写作看成多高大上的东西,完全是为了谋生。因为机灵,当部队卫生员的他,被派去南方采购电视,于是他挪用公款倒腾电视赚了五六千块钱。
复员回地方,被按投机倒把进行处罚,赚的钱已经被王朔胡吃海喝了,没有钱交处罚金,于是从王朔工资里面扣,不愿受约束的他,索性辞去了工作,在社会上晃悠了一段时间,因为小时候写作水平还不错,曾经《等待》还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
于是他便开始写作,以“痞子文学”、“京味”著称,曾经在90年代掀起了一场“王朔热”,影响了当时的一大批年轻人。
以上就是是谁打压王朔的全部内容,在1997年的时候,文艺界对王朔的打压达到了顶峰,关于王朔所有的作品全部都被下架。王朔38岁正好是最难的时候,冯小刚给送去5万,在当时的社会,5万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没有想到的是,却被王朔给扔了出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