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语句

三更酒醒残更在下一句,出自《半城烟雨半城沙》

三更酒醒残更在下一句?那么,三更酒醒残更在下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更灯火五更鸡全诗八句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
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
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
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
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
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
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
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
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
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
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
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
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
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
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
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
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
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
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
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
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
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
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
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
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
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
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
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
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
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
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
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夜半三更盼天明的诗句

帘外雪初飘 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
翠幌香凝火未消 翠绿色帐幔下香炉内聚集的香气没有消散。
独坐夜寒人欲倦 独自坐在寒冷的夜色下昏昏欲睡。
梦断更残倍寂寥 美好的梦乡中断醒来很残酷倍感寂寞。

三更富五更穷顺口溜

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赏析《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这是唐代戴察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里的诗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的 《声声慢》。“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刘翰 的《立秋》。唐李煜 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里的梧桐是雨天黄昏的哀惋凄迷,是秋天的萧瑟清冷,是月色寒风里的惆怅。“梧桐一叶知秋”梧桐叶的飘落是秋的信函,预告着秋的来临--“一层秋雨一层凉”。“桐花雨”是浪漫、美丽、哀怨的诗意。记得年少时,我那爱好文学的同学构思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桐花雨》,当他流着泪把构思的故事当作自己真实的故事述说给我听时,我用了年少时最纯真的友情分担了朋友的痛苦,并用友情的忠贞珍藏了朋友的故事。从此,一个细雨蒙蒙的雨天,静静飘落的梧桐叶,一个多情的男孩,一个凄美的故事就在我心中定格了梧桐雨的意境。
真实邂逅梧桐的诗意是我来到这个城市,住到这个小区。我的宿舍旁有几棵梧桐树,春末夏初,梧桐树撑开长长的枝条,抽出绿色的嫩叶,巴掌似的叶子一片叠在另一片上。风儿拂过,叶片与叶片窃窃私语;阳光洒过,叶片静静微笑。这时洁白的小花儿悄悄地在叶片中诞生了,一簇一族,宛如淘气的云儿忘了回家的路,停栖在枝头。风伯伯轻轻地吹了口哨,花朵们就飘飘悠悠地在空中飞翔。不一会儿就铺满了地,犹如一条小小的花被盖在大地妈妈的身上。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中满是童话的浪漫、诗意的馨香。我常常让孩子们踮着脚尖小心地悄悄地走近它们,去读懂满地缤纷的梧桐花语,去编织串串梧桐童话。于是那个清晨,那缕淡淡的花香,那份诗意的空灵就永远留在春天的记忆中。秋天,面对梧桐落叶,我奇怪心中没有悲凉的感觉。我和孩子们让每一片叶都栖息一个精美的童话,流淌一首清新小诗。如《一片树叶,两只蚂蚁》、《屋顶上的“飞鸟”》、《告别秋风》等。后来改建宿舍,那几棵梧桐被砍了,我也只能在回忆里反刍那种亮晶晶的童话意境。
今日黄昏登山,走到山脚下,惊诧于满山“白花花的灿烂”。原来几日的不见,梧桐花已经绚烂地开放了,给了山野生机勃勃的喜悦。远远望去,它似浓绿丛中一场来不及融化的白雪,在初夏的篇章里轻盈地雕塑着冬天美丽的传说。它开得热闹,但是不叫嚷,恬静、安详。白色的素雅与安静会柔柔地震撼着你,让你觉得美有时就是这样无声感动心灵、陶冶着生命。当我静静地坐在山道欣赏时,又进一步品读到梧桐花别样的诗意。那是一个个皎洁的梦飞翔在绿叶上,那是无数玲珑冰清的精灵们在生命的磁场上、心灵的舞台上舞蹈,酣畅淋漓、空灵飘逸,美得简单、透明、柔婉。初夏的风染着春天的绿,悠闲地飞着,风有时也带上几朵梧桐花,轻盈地划着美弧,悠悠地飘落,如精灵,似雪花,像音符,落在草丛里窃窃私语,落进山泉心里,优美地漾着快乐涟漪。有的洒落在洁净的青石古道上,在千年的凝固里点缀着浪漫的诗意。
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让一朵花栖息在我温暖的掌心,我要握住自然的问候、生命的典雅!

三更去我五更回诗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译文: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这首诗告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解说: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以上就是三更酒醒残更在下一句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