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前言
宏伟 洪亮 鸿雁 弘扬 硝烟 消除 潇洒 宵夜 奇迹 棋盘 崎岖 旗帜 前赴后继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天南海北 虎头蛇尾 舍近求远 大公无私 横七竖八 1.因为(开卷有益 ),所以(手不释卷)。2。
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估计大家随口就能说出几个: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
落雁沉鱼 雁见了飞落地面,鱼见了潜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沉鱼落雁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雕心雁爪 比喻心狠手辣。断雁孤鸿 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大雁真得能和信鸽一样,替人传信吗?
一、鸿雁传书典出《汉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什么地说填空。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词语:南飞大雁、离群大雁、排排大雁、成群大雁。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
汉朝使者想把苏武要回去,匈奴人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想出一计,说皇帝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苏武的信,这样才把苏武要了回来。
可见,并非苏武真得那么厉害训练了一只大雁送信,很可能汉朝是指诓骗匈奴人的一种手段。就算是苏武抓住几只大雁没有当作下酒菜,而是绑上了信放生,也不可能那么巧被皇帝射中,什么地跑填空。
鸿雁传书 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一、早期关于雁的诗
诗人诗中出现鸿雁的意象,什么地笑填空,常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例如诗经《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哭得什么填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三章均以“鸿雁”起兴,说的是离家去服劳役的人。诗经的鸿雁,并没有传书的意思。最早写”鸿雁书信“的诗歌,不太清楚是哪一首。
传说中的”苏李诗“中,有一首李陵的《与苏武诗》写到:
有鸟西南飞,熠炀似苍鹰。朝发天地隅,暮宿日南陵。欲寄一言书,托之笺彩缯。
这首诗中的鸟和书信有了联系,但是苏李诗一向存疑,一般认为西汉时不会写出这种诗体的作品。而且诗中的”鸟“也没有明确是鸿雁。
汉魏时期的蔡琰《胡笳十八拍》中写到: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
其中也没有明确鸿雁传书的意思,而是诗人见到鸿雁后起了思乡之情。不过这和后来的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意义差不多,都是用以抒发相思的感情。
绵羊汉字笔画:大雁 [ dà yàn ]1)鸿雁(鸟名)。2)泛指雁类。
二、早期用鸿雁传书典故的诗
老街见到最早写鸿雁传书的诗,来自南北朝齐梁时期。齐梁时期的诗人何逊有一首《学古诗》。
昔随张博望。辞帝长杨宫。独好西山勇。思为北地雄。 十年事河外。雪鬓别关中。季月边秋重。岩野散寒蓬。 日隐龙城雾。尘起玉关风。全狐君已复。半菽我犹空。 欲因上林雁。一见平陵桐,累得什么填空。
张博望是指博望侯张骞,当年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中途被匈奴扣留,在外共历十三年。后又奉命出使乌孙,以功封博望侯。 诗的结尾处写到:
欲因上林雁。一见平陵桐。
这两句明确地使用了汉书中鸿雁传书的典故。上林雁,是指汉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带着书信的雁,热得什么填空,而平陵桐是指汉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树。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也有《代苏属国妇诗》: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4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其意为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南方飞避寒,其他百鸟开始存储干果粮食以备过冬。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忽听西北雁,似从寒海湄。果衔万里书,中有生离辞。 惟言长别矣,不复道相思。胡羊久剽夺,累得像什么填空词语,汉节故支持。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齐竟陵八友之一,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诗人。这首诗更加明确的写出“忽听西北雁 。果衔万里书。 “苏属国即北海牧羊的苏武,他回到长安后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
三、唐宋诗词中的鸿雁传书
没有“大雁什么什么”的成语,含有“雁”的成语如下:1、沉鱼落雁 释义: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2、雕心雁爪 释义:比喻心狠手辣。3、断雁孤鸿 释义:鸿:鸿雁.离了群的孤独大雁。
初唐时的宋之问(约656-约712)有《登逍遥楼》用到了雁足: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初唐四杰的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有《九日怀封元寂》用到了雁书:
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可见,在初唐,鸿雁传书的典故使用率就很高了。宋词中,关于鸿雁传书最著名的作品估计就是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秦观的这首《阮郎归》结尾句也流传甚广:
鸿雁 hóng yàn [swan goose] 一种鸟(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鸿雁》。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传说大雁南飞到衡阳就是终点了,汉张衡《西京赋》写到:"上春侯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
秦观被贬到了郴州,郴阳比衡阳还远,于是诗人叹息衡阳还有鸿雁传书捎信,这里却连鸿雁也没有了。
结束语
听说老北京还有训练老鼠演杂技的艺人,不知道是否真有神人训练鸿雁来传信,毕竟大雁不是信鸽。
诗中所谓的鸿雁传书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并非鸿雁真得能送信。诗人看见大雁就会联想到书信,因此写相思一类的诗词,也常常用到鸿雁这个意象和相关的典故。
在古诗中,鸿雁传书的表现方式也很多样,例如上林书、鸿书、雁书、雁足、 雁传书、雁字、雁封、雁帛、雁鸿附书、征鸿、云间一纸书、鸿雁等等都是这个典故。
老街自己的作品里,也常常用到这个典故,例如五言排律《 立秋》:
秋风带秋雨,一梦入秋初。岸柳因风爽,荼蘼沾雨疏。
鸿雁有两个意思,一是一种鸟也叫大雁,词语:飞鸿、孤鸿;二是比喻书信,词语:彩笺、红笺、尺素
蝉声闻断续,雁字意何如。孤月黄昏澹,二毛霜雪余。
萧凉从此变,焦躁自心除。扶杖清溪去,垂纶斜钓鱼。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