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语句

毕竟东流去的上一句,辛弃疾词的意思

毕竟东流去的上一句?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那么,毕竟东流去的上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比喻什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解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意思是但青山如何能将这浩浩汤汤的江水挡住?江水终究还是会向东流去。


菩萨蛮

这句话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句话的原文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这句话原文的翻译是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找了一些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具体翻译如下,便于记忆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辛弃疾的诗词翻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出自宋代名将辛弃疾的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当时作者路过皂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原文如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出自辛弃疾《菩萨蛮》

全诗: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爱国壮志

此乃稼轩词人《菩萨蛮》中句,其全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而青山两句,我非常喜欢,不为别的,就因为他道破了一个客观真理,也说破了一层天机。辛弃疾身处腐宋之世,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正是这样残酷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洞察彻底。历史大潮可谓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既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以说是一种胸怀,是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人就是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确定位置,顺应人生规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所以说,这是一层天机。执迷不悟的人是参不透的,被权、钱、色迷住心窍的人更加参不透的。

以上就是毕竟东流去的上一句的全部内容,意思是: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出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原文节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