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的上一句?语出《道德经》第33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二、句子解析 1、句子解释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那么,自知者明的上一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什么意思?
《知人者智》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一篇古文,主要讲述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以及相关的内容。
作品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释译文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
智:明察事物的能力。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1、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全文
知者之智,自知之明,出自出自《老子》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自知者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要有力量就可以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知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长寿。
老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追求幸福的人生,我们必须做到四点
一是要有自知之明,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二是要战胜自己。在大多数人眼里,成功就是战胜别人,超越别人,凡事都要比别人强。在平时,我们崇拜羡慕的是一个又一个战胜别人的强者。然而,探究一下他们成功背后的付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首先战胜了自己,才取得成功的。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上一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编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中文名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
道德经
作者
老子
朝代
春秋时期
目录
1 译文
2 注释
3 引语
4 评析
5 作者简介
6 作品出处
译文编辑
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注释编辑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引语编辑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
评析编辑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的意思是什么
能够了解人性人心者才算是智者,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了解世事人心者才能智慧处事,然而只有了解自身的优劣者才能真正学会做人。知道自己的长短,才能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亢不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知人者智”是洞察于外,而“知人者明”就是明心见性了,佛说明心见性,可见真我,谓之“佛”。若前者是智慧,后者则是大智慧了。
——————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两句话其实是和前面两句呼应的,战胜别人靠的是“力”这个力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智力,只有世事洞明洞察人心,才能常胜不败,不过战胜别人需要的是“力”,能够证明的获得和证明的也只是“力”,就算你独孤求败,但最多也就能为你赚取财力、权力而已。你终究战胜不了自己,因为战胜自己,你首先就必须要了解自己,能够明心见性,能够有大智慧,同时还要有大毅力。
一个人有大智慧还有大毅力,这样的人难道不才是真正的强大吗?
而一个人有了大智慧,明心见性之后,所面对的人生无非就是两种选择,出世或者入世。
出世容易入世难。
对于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来说,安贫乐道,做一个隐士,虽然生活可能清苦,却可以做到内心平安喜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出世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代表着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但对于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来说,自然之道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磨砺,他们甚至会腐蚀自己,让自己迷失,堕落。
以上就是自知者明的上一句的全部内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