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原是什么礼仪节日?元宵节的由来:在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推崇佛教,提倡佛教,正月十五,在宫内与寺院里“燃灯礼佛”,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传到全国,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就这样,元宵节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那么,元宵节原是什么礼仪节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传统节日礼仪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又有“灯节”之称,旧时习俗,无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届时每家门前都高悬彩灯。入夜后,大街小巷人潮汹涌,万众聚观。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吟咏元宵盛况的佳作。宋人辛弃疾的词《元夕》就是名篇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极其生动地描写了元宵之夜繁华熙攘的赏灯景象。时至今日,元宵张灯、观灯仍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关于元宵灯节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有人说是起源于古时侯农家“照田蚕”的风俗。宋代诗人范石湖写过一首《照田蚕行》:“农家今夜火最明,得知新发田蚕好。”据《昆山志》记载: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则兆涝。并把点剩的蜡烛头收藏在床头,说是这样能给蚕桑生产带来益处。此风俗被称为“照田蚕”。后来“照田蚕”的人们制作的灯笼越来越精美,各种式样的彩灯不断涌现。逐渐“照田蚕”也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而演变成“闹花灯”的娱乐活动。人们也普遍把它看作是迎春祈福的美好节日了。
元宵节的意义和象征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元宵节又叫什么节呢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不仅要全家团圆,也意味着农历新年才算真正的过完了。在我们举家团圆吃着甜美的元宵时不仅产生疑问,这元宵节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何为礼仪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中国节日礼仪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在这一天人们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狮子等节日习俗。元宵和汤圆是元宵节的节日食品,这种食物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出现自宋代的浙江宁波地区,当地的人们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作为馅料包裹上糯米面团,然后放在水里煮,因为味道好,做法新奇,很快就流行到了全国。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以上就是元宵节原是什么礼仪节日的全部内容,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