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日来源?重阳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那么,重阳节日来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以下是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详细解释:
1. 农业生产的庆祝
重阳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的庆祝紧密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这个时期的重阳节习俗活动,是古代天象崇拜的一种表现,起源于上古时代。
2. 祭祀大火的仪式
另一个重要的起源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是“大火”(心宿二)星。在季秋时节,“大火”星退隐,象征着冬季的来临,因此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但人们对于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流传。
3. 避邪消灾的习俗
重阳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其中包含了避邪消灾的习俗。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地区遭受瘟疫的肆虐,一位名叫桓景的青年勇士通过拜师学艺,最终杀死了瘟魔,拯救了乡亲们。从此以后,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以辟邪去灾。
4. 长寿和敬老的意义
重阳节的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描述了当时的重阳节有享宴高会的习俗。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提到,重九之名让人喜爱,秋菊盈园,饮酒赏菊成为了节日的一部分。重阳节的“九九”谐音“久久”,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这也使得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5. 节日的确立和发展
唐朝时,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到了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而明代则有皇宫中宦官宫妃庆祝重阳节的风俗。1989年,中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进一步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主题。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的象征意义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重阳节的诗词佳作
在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佳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外,还有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这些诗词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感慨和寄托。
以上就是重阳节日来源的全部内容,重阳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