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音频】元春结局之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元春的灯谜,谜底:炮竹
今天是大年初一,今天要谈的人物,正好生于正月初一,她就是贾元春。
因为贾政不意感觉到了元迎探惜四姐妹作所做灯谜,都是不详之物(对于元宵佳节来说),只觉众人以此为戏,实是大大的不妥!所以悲此谶语。先看贾政之谜语。政老之谜,谜面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今天这首定场诗,是元春在元宵节的时候,做的一首灯谜。这个灯谜和贾元春的命运结局有什么关系呢?
红楼梦小戏骨:元春
好些人常说我过度解读了,元宵节猜灯谜,大家就图个乐而已,你干嘛又去挖掘什么真相呢?还问我:凭什么认定这些灯谜,就是她们最后命运结局的暗示?
其实呢,元宵灯谜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姐妹的身世命运的暗示,不是我的突然发现,而是书上明明白白交代了的。这个故事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请注意这一回的标题:《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红楼梦都是这样对联式的回目。上联说贾宝玉悟禅、参禅的故事,下联就说的是元宵节制灯谜的事。而看了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灯谜之后,贾政感到很悲凉,心里很烦闷,因为上元佳节,为什么大家都用这些很不吉利的东西,来当作灯谜呢?
二十一:袭人因为宝玉与姐妹厮混生气,宝玉赔礼。平儿发现贾琏与多姑娘有染,帮其隐瞒二十二:湘云无心得罪黛玉,宝玉夹在两人之间为难,两头受气,后被黛玉开解。元妃送来灯谜勾起贾母雅兴,合家做灯谜,贾政看灯谜做的凄苦。
而书中回目直接说:制灯谜 贾政 悲谶语。这就告诉我们:书中每一个人做得的灯谜,都是她们日后命运结局的谶语。所以看懂了这些灯谜,也就能大体知道她们后来的身世命运。
那我们就先来看一看,哪些人做了灯谜,又做了是什么样的灯谜!
元妃省亲的时间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来源于红楼梦第十八回《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制灯谜的时间是“宝钗生日的第二天,而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故而制灯谜的时间是正月二十二”。
书中说,上元节这一天,元春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让大家猜。猜着了每个人也做一个灯谜传到宫里去。书中不直接说元春的灯谜是什么样的,伏元妃之死是哪一出戏。反倒是写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她们,如何假装为难,猜了好久才猜出来。到晚上,太监又来传谕,说娘娘的灯谜,大家都猜着了,只有二小姐迎春和三爷贾环,没有猜出来。所以他们没有得到元妃的礼物。可见整个贾府里,最笨的就是迎春和贾环了。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人做的灯谜,元春都猜出来了,唯独贾环的灯谜,元妃娘娘是怎么也猜不出来。我们看看贾环的灯谜: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越剧中后续四十回把红楼梦改成了。
这灯谜确实太粗俗了,而且平仄不对、毫无文采。也只有贾环才做得出这样的灯谜。
谜底也很古怪,大哥是枕头,我们现在看不到红楼梦哪个章节,二哥是兽头。按说也不难猜,可能是这个灯谜太过粗鄙,元妃娘娘不愿意猜。这种灯谜只适合王熙凤、刘姥姥这样没文化的人去猜。
刚才说了,每一个人的灯谜,都是他们日后命运的谶语,难道这枕头、兽头的灯谜,也暗示了贾环以后的命运结局?
这里卖个关子,留着以后解读贾环的时候再说。
87版红楼梦:贾母(李婷扮演)
接下来就写贾母马上安排人做了一个精致的屏风灯来,让她们姊妹,把做好的灯谜,都贴在屏风,正式猜灯谜了。贾政也很难得地参与到这个家庭团聚中,还让贾母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
贾母的谜语就是一句话,“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看起来简单,但并不好猜。好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否则现代人没几个能猜出来。谜底就是荔枝。因为荔枝又叫离枝。一只猴子,身轻如燕,站在树梢。说明它随时都要飞离树枝,所以叫离枝,八七版红楼梦中没有的情节是。
那荔枝为什么叫离枝呢?
是因为荔枝的果实,它的根蒂和树枝连接得非常牢固,必须用刀或者剪刀连同枝叶一起剪下来。直到现在,荔枝往往连着枝叶一起卖的,因为直接摘果子,很容易撕破荔枝的皮。
那贾母的这个谜语,有什么隐喻暗示呢?
庚辰本这里有条批语,说“猴子身轻站树梢”,是“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
前面大家回答的都很好,我来详细跟楼主解释一下吧。所谓“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是第二十二回的回目的后半句,完整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这条批语引发了红学家不少的联想。不好意思,我又要提其他的红学家了,那我就不提他们的名字了吧。反正有好几位德高望重的红学家,就把这一条,当作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子孙的铁证。据他们考证:当年曹寅在家里,经常说“树倒猢狲散”这句话。
很显然,这种理由是很牵强的。“树倒猢狲散”这句俗语,又不是曹寅的专利,怎么能因为这句话,就认为贾宝玉的爷爷就是曹寅呢?
那贾母这个谜语到底是什么暗示呢?
首先,这句话确实有树倒猢狲散的意思。如果把贾母比作贾家的大树,那贾母一死,贾家这个大树一倒,那树上的猢狲,就会纷纷离枝,四散逃窜。
书中多次暗示贾家这个家会散,特别是十二衩的曲子里,红楼梦脂评的价值有,就有多处暗示。比如:
元春的曲子《恨无常》,里面就说:“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遥。”
探春的曲子《分骨肉》里说:“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王熙凤的曲子《聪明累》直接说了“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最后的收尾曲,就叫《飞鸟各投林》,总结了红楼梦中人,各色人等,最后都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次,这个谜底叫离枝。离枝,离开树枝,怎么离开的?是需要刀砍斧劈,是需要枝叶和大树分离!树上的猴子可以轻松地跳走了,但树上的荔枝,黛玉的丫鬟叫紫鹃,却被人连同枝叶用剪刀剪下来,或者直接折断,总之是伤筋动骨、骨肉分离啊。
从那十二首曲子可以看出来,金陵十二钗,最后都是风流云散,与亲人骨肉分离。整个贾府都是家破人亡,白骨如山。如果说贾府是一棵大树,那贾府里的人,就是树上的荔枝。所有的荔枝,都被别人用刀剑连同枝叶砍了下来,成了别人胜利的果实,只留下满地的残枝败叶,无人收拾。最后被淹没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下。
此前我们解读过了,贾母是影射万历皇帝。明朝就在万历皇帝死后,短短二十年,就国破家亡了。大明这棵树倒了,树上的猢狲散了,而朱明子孙,就如同树上的荔枝,任人宰割、采摘了。所以贾母关于荔枝的谜语,是明朝末年日后悲惨命运的谶语。
好了,接着说元宵灯谜的事。
贾政假装猜不出贾母的谜语,而甘愿受罚之后,然后去看元春四姐妹的灯谜。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元妃娘娘差人送过来的灯谜到底什么。《红楼梦》的叙事,总是不拘一格,让你意想不到。你以为故事情节会沿着这条大路一直走下去,结果突然岔入一条小道。里面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你沉迷其中,就要忘记前面的故事时,突然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故事主线。
所以,单纯从文学写作手法来看,《红楼梦》也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如果你是写小说的,或搞文学创作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最好的教材。
第二十二回书中写元妃从官里派太监到荣府送谜语让大家猜;同时荣府的小姐、少爷们也都编了谜语让太监带给元春猜。到了晚上,元纪派太监来颁赐奖品,独迎春;贾环没得。元妃还批评贾环这首谜语“不通”,根本没猜。
到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了贾元春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不难猜,就是“炮竹”。
一直以来,不少红学家认为,这个灯谜是元春富贵荣华转瞬即逝的命运的写照,而她在宫中的命运,又和整个贾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个炮竹,也是贾家最后结局的谶语。
粗看起来,也觉得有几分道理。贾家从繁花似锦,最后是家破人亡,不就是像爆竹一样,开始气势如雷,最后却灰飞烟灭吗?
但炮竹真的是隐喻元春的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吗?真的是隐喻她和贾府一哄而散的命运结局吗? 当然不是。
我们看后面三春的灯谜,迎春的是算盘,探春的是风筝,惜春的是海灯。
贾环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贾府的老少三代一起制灯谜取乐。元春做了灯谜叫大家猜,命大家也作了送去,贾环没有猜到元春的谜,自己所做的一个也被太监带回,说是“三爷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寓意】这个灯谜是贾元春自身及其命运结局的写照。她被选入宫后,先是作女史,后因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十分荣华富贵。可谓是一路顺畅。但她的荣华富贵却好景不长,在宫廷激烈残酷的争权争斗之中。
大家都知道:算盘、风筝、海灯是三春的自我隐喻,隐喻她们日后的命运结局:
迎春是算盘,一生被人拨弄、被人算计——她最后嫁给中山狼孙绍祖,被孙绍祖控制、虐待,一年后就被折磨而死。
探春是风筝,飘荡远去,一帆风雨路三千——暗示探春最后出海远嫁。
惜春是佛教的海灯,暗示她以后要出家做尼姑。
很明显,她们三姐妹所做灯谜,都是隐喻自身的结局,那为什么元春的灯谜,在红学家那里,就成了隐喻贾家的命运、而不是她自己的命运?
真相只有一个,要么是作者错了,要么是红学家错了。
我只能相信作者,相信书中的文字。书中借贾政之口,说出了真相。
贾政看完了四个姊妹的灯谜之后,心里想道: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名家点评。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風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显然,贾政非常担心,这些灯谜会成为是她们日后命运的谶语。所以心里非常烦闷。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元春的灯谜,跟三个妹妹的灯谜一样,都是自己的隐喻,不是说家族命运的。炮竹,就是贾元春的隐喻。
元春省亲
元春送来灯谜,贾母见有趣,就让大家各写灯谜晚上一起猜。贾政也在,大家都拘谨,贾母便让他先回,他反而猜了几个灯谜逗贾母开心,可却看到迎春探春惜春的灯谜清静孤独,觉的烦闷悲戚,便走了,众人玩乐完,也就散了。
我想,红学家之所以会曲解,是他们不敢相信元春是“炮竹”一样的结局,不敢相信元春会死得那么惨烈:粉身碎骨、回首相看已化灰。
通行本认为元春是病死的,刘老师认为是死于宫斗,也有认为元春是被缢死的,但这些猜测都与“炮竹”的结局相去甚远,李逵为把朱仝。
说实话,说元春最后像爆竹一样灰飞烟灭,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想都不敢想。
自古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女子有这么惨的死法。何况元春还是个贤德妃,就算她犯了天大的错,作为皇帝的妃子,也会给她一个体面的死法。
抛开最后一句不说,就是前面三句:“能使妖魔胆尽摧,红楼梦中借石头说话时石头自称,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也与元春的气质秉性不符合啊。
元春是后宫的妃子,怎么可能让“妖魔胆尽摧”呢,她又怎么“气如雷”了?她有何等能量能“一声震得人方恐”呢?
确实说不通啊。
其他三春的灯谜都非常符合其自身特点和命运,唯独元春的灯谜,看起来与她自身形象相去甚远,更让人不敢接受她有“炮竹”那样惨烈的结局。
可作者偏偏要用“炮竹”来隐喻元春。
那遇到解释不通的地方怎么办?
元妃省亲出自第十八回,那回是没有作谜语的。元宵节至,元妃归省,命宝玉及众姐妹“以景为题”作诗。宝玉作诗忘了典故,宝钗为其一字师,黛玉代宝玉作诗一首,被元妃评为最佳。谜语出自第二十二回。元妃送出灯迷让猜。
那就要用刘心武老师告诉我们的那一招:凡是看起来不合理的地方,其实是作者为了忠实于影射原型,而牺牲掉了艺术上的真实。
其实红楼梦里看似不合理无法解释的地方,那一定会在八十回以后能找到答案的。不过刘老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书中人物如果有解释不通的地方,就得去从她影射的人物原型身上去找。
那贾元春是影射谁呢?
欢迎订阅、关注,转发、评论,下一回我们接着谈。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