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牺的成语,爹字的成语

《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爹字的成语。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中有许多智慧的故事和观点。今天,我们来学《孟子》里的成语,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始作俑者

【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不言而喻

【解释】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指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0、当务之急

【解释】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自】《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11、独善其身

【解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被绣之牺 [ bèi xiù zhī xī ]【解释】:《庄子·列御寇》:“或聘於 庄子 。 庄子 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於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成玄英 疏。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

12、反求诸己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辆的成语大全。”

13、夜以继日

【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14、顾左右而言他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15、寡不敌众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16、好为人师

【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自】《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一毛不拔

【解释】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出自】《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被绣之牺: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其生的人。

18、吊民伐罪

【解释】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什么荣什么牺的成语,如时雨降,民大悦。”

19、具体而微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1、视死如归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出自】: 现代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悬

【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指解救头朝下倒挂着的人;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拒人千里

【解释】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出自】《孟子·告子下》:“诣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24、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自我牺牲 [ zì wǒ xī shēng ] 详细释义 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中华民族富于~的传统精神,在无数民族,革命先烈身上都可得到印证。出 处 陶铸《松树的风格》。

【解释】茅:茅草;塞:堵塞。原意指一下子打开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却之不恭

【解释】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自】《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

27、仁民爱物

形容牺牲的成语:【安难乐死】: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死。

【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牺牲的牺可以组什么成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8、水深火热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生活处境极端艰难痛苦。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释】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0、舍我其谁

【解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同流合污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视死如归 桀骜不驯 勇往直前 所向披靡 英勇顽强 奋不顾身 身先士卒 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 舍生忘死 舍生取义 临危不俱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4、为富不仁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挟泰山以超北海

【解释】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36、心悦诚服

【解释】: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7、习焉不察

【解释】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出自】《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被绣之牺: 被:通“披”;牺:祭祀用的牲畜。披着锦绣的牲牛。比喻求得功名利禄而不能全余生的人 自我牺牲: 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

38、先知先觉

【解释】知:认识;觉:觉悟。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或指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

【出自】《孟子·万章下》:“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9、引领而望

【解释】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40、一曝十寒

【解释】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表示牺牲的成语有哪些,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做事无恒心,难以收效。

【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缘木求鱼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42、与民同乐

【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什么宋什么牺成语。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啪字的成语,与民同乐也。”

43、言近旨远

【解释】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自】《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4、以邻为壑

【解释】本意为沟壑,这里指扩大受水处,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45、与人为善

【解释】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6、知人论世

【解释】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47、自暴自弃

成仁取义、万死不辞、舍己为人、出生入死、舍生忘死。一、成仁取义 白话释义:后用“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出处:《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朝代。

【解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自】《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8、左右逢源

【解释】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出自】《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解释】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出自】《孟子·万章上》:“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50、专心致志

【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国画作者:吴冠中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