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词作在宋朝极盛一时。为了推陈出新,不落前人窠臼,文人们和伶官们共同努力,终于在民间小调中找到突破口,催生了大放异彩的元曲。元曲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等等。
骂人的成语不带脏字有无恶不作。臭名远扬,血口喷人,卑鄙无耻,不以为耻,臭名远扬,倒行逆施,寡廉鲜耻,鬼蜮伎俩,厚颜无耻,奴颜媚骨,奴额婢膝,拍马屁,奇耻大辱,全无心肝了,曲意逢迎,认贼为子。
然而,这些大部头的著作,其实曲高和寡,名气虽然大,埋汰人的词语不带脏字,真正通读乃至精读的人并不多。倒是像马致远所作《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小令,才是脍炙人口,使人印象深刻。当然,如果您读下面这首小令,会有别样的感受: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1、【成语】: 恶意中伤 【拼音】: è yì zhòng shāng 【解释】: 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形容辱骂的成语有很多,比如出言不逊、灌夫骂座、呵佛骂祖、泼妇骂街、嬉笑怒骂、指鸡骂狗、指桑骂槐、咒天骂地、打鸡骂狗、打街骂巷、破口大骂等。一、出言不逊 【解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骂人的成语有:一、厚颜无耻: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二、两面三刀:用来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三、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四、损人利己。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如果不看标题,仅仅只看内容,读者往往只会觉得有趣,并不会太过深究其中的意思。其实,这是一首讽喻曲,那些骂人的谚语,也可以说是元曲中最会骂人的作品。
骂人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狼狈为奸、蛇蝎心肠、不知羞耻、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小肚鸡肠、认贼作父、丢人现眼、假仁假义、丧心病狂、鼠目寸光、人面兽心、乌合之众等。
元朝统一中原后,蒙古人并不善于治理国家。比如说在经济上,主要是印制纸钞为主,贵金属为辅。这本来也没有多大问题,但统治者缺乏相关的宏观金融知识,只看到发行纸钞能赚钱,便疯狂加印,直接导致了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就意味着官员们的财富大大缩水。上层贵族醉生梦死,感受不到,但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却有着切肤之痛。他们不可能向上抗争,便疯狂向下盘剥百姓。这首小令,说的就是当时的情景,骂的也是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
『柒』 “用恶毒的话骂人或用凶恶的语气说话”是啥成语 1、凶神恶煞 xiōng shén è shà 成语解释:原指凶恶的神。后来指凶恶的坏人。煞:迷信说法中的凶神。 成语出处:元 王晔《桃花女》第三折:“遭这般凶神恶煞。
小令的第一句就极尽夸张,“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将官员盘剥百姓手段方法刻画得淋漓尽致。燕子本来就是一只小鸟,燕口能有多大?官员们偏偏还要从燕子口中夺取那微不足道的泥土。针头能有多少铁?官员们也不放过那一丝一毫。佛像本来就是神圣的,官员们却没有任何信仰,胆大妄为敢再佛面上刮取金粉。
用恶毒的话骂人的成语 1.血口喷人---比喻用恶毒的话污蔑或辱骂别人。2.骂不绝口---骂声不断。3.赤口白舌---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4.东怨西怒---谓任意指责别人。5。
这三句话,没有说一个“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心狠手辣,无所不用极其的贪官形象。有这样的贪官污吏,百姓的生活怎么能过得好,国家又怎么能太平?更绝的是,作者以四个字总结:无中觅有。这本来是中性词,放在这里形成了辛辣的讽刺。
接下来,作者又采用了相似的三个并列分句。这一次,高级讽刺人嘴贱的句子,更为生动形象。“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说的是在鹌鹑的嗉囊寻找已经吞食的豌豆,在细细长长的鹭鸶腿上砍下精肉,甚至连蚊子也不放过,要从它们身上榨出油来。
这三种情况,讽刺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在现实中当然不会发生,但作者组合起来,却一点也不违和。说实话,这就是骂人的最高境界,这种半文半白的雅骂,远比那些“雁过拔毛”之类文绉绉的成语更接地气。作者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那一群贪官污吏,毫无廉耻之心,毫无道德约束,毫无怜悯之情,骂人句子不带脏字顺口溜,只顾横征暴敛,造成了人吃人的丑恶。
01、狗仗人势 02、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03、狗急跳墙 04、鸡鸣狗盗 05、偷鸡摸狗 06、猪狗不如 07、狐朋狗友 08、狼心狗肺 09、狼狈为奸 10、引狼入室 11、狼子野心 12、豺狼虎豹 13、为虎作伥 14、如狼似虎
这首元曲的最后,作者又以别致哀叹结尾:亏老先生下手!他并没有感叹,也没有咒骂,却是一种无可奈何地忧伤陈述自己的感情。因为他也知道,高级讽刺人恶心的词,这些没有良心的官员,绝对不会住手,4字骂人的话。
元曲是一种很特别的体裁,它往往偏向于口语,夹杂着汉民族的文雅与少数民族的豪迈,既风趣诙谐,又暗含哲理,骂人的成语不带脏字高级。这首元曲小令整出了骂人的新境界,如果不仔细看,不根据当时时代背景分析,还真看不出去骂人这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