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过春节前后有多少天吗?从习俗上来说,哪一天是春节的开始?哪一天是春节的结束?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妇女节(3月八日),清明节(4月5日),劳动节(5月1日),儿童节(6月1日),端午节(五月初五);建党节(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
今天这篇文章来给你详细讲讲春节,中国最全的节日表,这个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我们一定要对它知根知底,才不枉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于春节,99%的人应该都记得这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是春节的开始吗?不是!春节的开始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算,这天之后,我们进入“春节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祭灶节”,中国传统节日一览表。
春节第一个重要节日:祭灶节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南方要等到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
从小年开始我们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被称为“忙年”,也就是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了,所以春节也就从这一天开始算起。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来历: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
关于“祭灶节”的由来,流传的版本比较多,但最为广泛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古代有个乡绅叫张生,家境优越,娶了美丽的妻子郭丁香。结婚没多久,他发现妻子不能生育,便将妻子抛弃另娶。
1、春节 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2、社日节 社日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
妻子郁闷气愤,在自杀时正巧被一个樵夫救下,于是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张生不求上进,终日花天酒地,竟败尽家产沦为乞丐。有天张生乞讨到一家后,发现女主人竟是前妻郭丁香,她生活幸福美满,竟还生育了孩子。
张生想起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便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这个事情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心怀愧疚,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灶锅底下,就封他为灶王。
玉帝要求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上天汇报,都很敬重他,于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都拿出丰盛的美食祭祀灶王爷。
由此便有了“祭灶节”。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送灶、辞灶、醉司命。
那除去传说,在历史上“祭灶”有什么记录呢?
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神、门神、行神、户神、土神。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在晚上进行,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祭祀时,摆上果品甜点,先磕头烧香,然后揭掉旧灶神烧掉,这就是送灶神上天。
01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中国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
祭祀灶神时,应多摆设甜和黏的食品或把糖粘在灶神嘴上。
传说这样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使他嘴甜,只能说好话。有的还在灶神上抹酒,中国最完整的节日表,称“醉司命”。
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这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一般贴在锅灶墙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不同地区,灶君由不同角色担任。可是不管怎样变化,灶君身边总是有灶王奶奶。
据诸多古典记载,从宋朝到清朝前期小年都是腊月二十四,直到雍正皇帝时,北方小年才改为腊月二十三。
据说雍正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会在坤宁宫祀神,向天地间的神明汇报一年的工作总结,当时为了节省开支,雍正皇帝顺道也祭拜了灶神爷。
王族贝勒等也紧随其后,于是宫中的小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
这么一改,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北方的民间百姓自然也跟着在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神了。
而当时远离京城的南方,依然保持原来的传统,小年依然还是腊月二十四,便出现了如今南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的局面。
春节第二个重要节日: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这个重要的夜晚,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月穷岁尽”的意思。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
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咱们俗称大年夜,也叫“年关”,是农历岁末的最后一晚,即大年三十,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猛兽叫“年”,每到岁末就出来吃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的传统节日表格,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岁末,全中国所有的节日,人们都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把年吓跑。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最全的节日表,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3月12日:植树节 4月4日(年份为双数)或5日(年份为单数):清明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青年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
后来人们逐渐把穿红色衣服演变成贴红色春联,饮酒摆宴的“年夜饭”延续下来,成了除夕夜的重头戏。
在古代,除夕还是国家祭祀的重要时刻。正如俗话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汉时期,除夕与腊八、小年三节,共同构成年终大祭,分为蜡祭与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
古人在大年夜通宵点灯,既是为了避免邪气暗中袭入,又是为了给祖先照亮回家的路。
我们摆好祭品,中国节日大全表顺序,点燃灯火香烛,给祖先上香,恭请祖先回家团聚。一家老小,要在祖宗牌位前依次叩拜,提醒后人们敬贤尽孝,慎终追远。
春节第三个重要节日:春节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了!它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商朝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现在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称之为元旦,也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是一年的岁首,将春节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从汉朝到清朝,先辈们说的春节是立春时节,也就是以“立春”为迎春之节。
中华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阴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这样的命名,也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据《史记》、《汉书》记载,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1.端午节 农历5月5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2.中秋节 农历8月15 中秋节。
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迎神祭祖,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各地活动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大致都有: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贴门神和春联。
汉代的习俗是在门户上画鸡、悬苇,或画神荼、郁垒二神像于桃板上,意在驱逐瘟疫恶鬼、后演变为门神和年画。
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俗称走喜神方,互致祝贺、称为拜年、另外、各地还要放爆竹,以驱祟迎祥。
春节第四个重要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早在西汉汉文帝时,就已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他因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下令民间也都挂灯。
后来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节日,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中国总共有多少个节日,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4、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5、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6、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
随着时间推移,元宵节的内容不断变化。
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3夜,元宵夜出现杂耍技艺,北宋延长到5夜,出现了猜灯谜活动。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张灯,正月十五落灯,又增加了戏剧表演。
元宵节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元宵(又称汤圆),有团团圆圆之意。过完元宵节,我们热热闹闹的春节活动也就正式结束了。
写在最后: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我们的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23天,但我们的法定节假日只有7天,你觉得够休息吗?
以前的人们,顺应季节更替,进入冬季就是休养生息,享受劳动成果。过了小年,就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春节各种美食、祭祀物品。
传统节日与时令节气,就像生活的分割线,让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传统习俗,劳作休闲交替倒也完美。
现在的我们,忙碌的工作、不够花的工资、还有压在肩上的负债,让我们除夕夜刚赶到家,过完初六就又踏上了奔波的旅途。
对于春节,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评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