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战争暴发后,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乌克兰大片领土。俄军第一时间抢占了扎波罗热核电站,这一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但自此之后,扎波罗热核电站炮击事件不断,互相攻击,事实真象如果罗生门一样难以理清。
新闻报道的最近一次炮击发生在11月19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
据俄罗斯国防部20日公告,乌克兰部队19日炮击了扎波罗热核电站及附近区域后,20日上午又两次炮击了核电站区域,其中一枚炮弹落在了核电站一座建筑的屋顶上,目前没有核电站工作人员伤亡。
俄罗斯原子能公司19日称,乌克兰军方当天自9月下旬以来,首次对扎波罗热核电站及附近区域发动大规模炮击。乌军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向扎波罗热核电站发射了12枚火箭弹,其中6枚击中了反应堆冷却池,2枚击中了乏燃料棒储存区域。
据乌克兰媒体20日报道,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发布消息称,当天上午,俄军炮击了扎波罗热核电站所在地,核电站内多个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目前,核电站地区的辐射情况仍然正常。
扎波罗热核电站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之一。近期,扎波罗热核电站不断遭到炮击,俄乌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袭击核电站区域,事实真相如果罗生门一样难以理清。
但是,炮击造成的潜在风险,却让全世界紧张起来。靠得近的欧洲紧张,至今仍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余波的我们,心情也跟着坐过山车。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20日对扎波罗热核电站遭袭予以谴责。他表示,对核电站的炮击行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任何对该地区的袭击都会对核安全构成威胁,必须立即停止。同时,他呼吁尽快在扎波罗热核电站建立安全区。此外,格罗西表示,他正计划再次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以确保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
事实上,核电站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工程,存在发生放射性物质释放等严重事故的可能,历代核电站在设计上均对这一潜在风险有所考虑。所以,自和平利用核能近8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有较大影响的核事故屈指可数。
今天,我们就细数一下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三次较为严重的核电站事故:三哩岛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并分析一下扎波罗热核电站危机。
三哩岛核事故
事故简介
美国作为老牌科技强国,在核能的应用方面也引领着全世界,无论军用还是民用,均是一枝独秀。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是美国制造的,同样的,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是位于美国芝加哥的CP-1堆,建于1942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12月,全世界有30个国家运行着443个核电站机组,其中美国最多,有94个;中国第3,有50个。
世界上第一起核电站事故也发生在美国。1979年3月28日凌晨,美国宾州的三哩岛核电站由于设备故障和人为疏忽等原因造成核突发事件。但由于核电站安全壳的有效保护,只有少量放射性气体排出。经剂量评估,整个事件造成部分公众的最大个人剂量为0.8mSv,核电站周围80km范围内,平均公众个人接受剂量水平为15mSv。根据事故向周围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这一事故定为5级。事故后,在核电站周围32 km半径内大约撤走了20万居民,引起公众的普遍惊慌。
可以说,三哩岛核事故纯粹是一次人为事故。由于设备缺陷加上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了核电站运行状态失控,运行参数超过运行限值,导致反应堆发生损坏。
五一是一年一度的劳动节,标准称为:五一国际劳动节(别名: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英文名:International Workers'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5月1日。
三哩岛核电站
事故经过
事故的诱因是回路给水泵出现故障,备用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巧合的是,两天前维修辅助给水系统时,维修人员忘记了打开隔离阀,导致辅助给水系统无法运行。继而蒸汽发生器水位逐渐干涸,堆芯产生的热量无法排出,而在反应堆中心聚集。聚集的结果就是堆芯压力上升,超过了稳压器设定的压力值,卸压阀自动开启,释放出堆芯内部分汽水混合物,今年5月1日是什么纪念日。
随后,反应堆自动停堆,5月1日啥节,压力下降至正常值,但卸压阀又因为故障没有自动回座,这就导致堆芯冷却剂外流。压力降至正常值以下,高压安注系统自动启动,向堆芯注入冷却水,试图给堆芯冷却降温。
以上都是反应堆自动操作过程,复杂的自动操作流程在遭遇到一个小小的失误时,不断将错误累积放大。但是,反应堆仍有最后一道保险——人为操作。
可惜的是,不知是疏忽大意,还是经验不足,或是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反应堆操作人员没有正确地判断到卸压阀没有回座,操作人员看到稳压器满水位,因而误认为水位过高,竟错误地关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停止向堆芯内注入冷却水。
设计缺陷加上人为的操作失误,致使反应堆堆芯冷却水逐渐减少,部分核燃料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质,特别是放射性气体从反应堆释放出来,并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泄露。
值得庆幸的是,事故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只有运行人员接受了略高的辐射,但剂量十分有限,事故也没有造成人员受伤和死亡。
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社会影响
三哩岛核事故现场
尽管三哩岛事故本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导致核电站被毁,但其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事故中受损的2号,其清理费用近10亿美元。未受损的1号堆尽管可以使用,却因为此后当地居民的反对,不得不停止运行。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核电站向只能向邻州买电,来维持当地的电力供应。截至1980年2月,保险公司共计赔付了1.3亿美元的人身损伤。
更严重的影响来自信心,事故严重打击了民众对于核电的信心。全美民众集会示威,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反核标语遍布华盛顿。
迫于形势,时任总统吉米·卡特宣布了“美国不会再建设核电站”。事故造成核电站设计公司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公司倒闭。由于美国不再批准核电站相关工程,业界领导者西屋公司随后只能将通过在国外建设核电站,勉强维持了生存,但也丧失了在这一行业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由于核电经济、环保,停用核电,导致美国加重了对石油等其它能源的依赖。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1世纪。2000年,加州供电出现巨大缺口;2003年,纽约则因缺电一片漆黑。之后,美国政府改变计划,整修旧核电站以缓解缺电情况。随后,总统奥巴马,发表了重新建设核电站的计划。直到2012年,美国才批准新建2个核电站共4台机组,全部为西屋公司的AP1000型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事故
事故简介
苏联作为二战后的世界强国,核科技实力也不容小觑。世界上第一座石墨型反应堆是就1954年建成的苏联Obininsk的实验性核电站。遗憾的是,其核事故也紧随美国发生。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4号反应堆发生系列爆炸,导致反应堆被完全摧毁。爆炸相当于500颗广岛原子弹当量,喷射出约190吨放射性物质和8吨放射性燃料。大火持续了两周,28人在随后的几周内死于急性放射病,700万人遭受辐射,数千人辐射过量。被污染的土地有数亿公顷。按照IAEA分级表,这一事故为7级重大事故。
大量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造成大面积污染。事故发生后,苏联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3国撤离了21万民众。
遭受核辐射的儿童
事故经过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1886年五月一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1970年开始,共建造了4座千兆瓦级的核反应堆,而1986年发生爆炸是正是1984年最新修建的反应堆。1986年4月25日夜间,核电站4号机组的专家将该反应堆按计划停止运行,以检查涡轮发动机组的情况。26日1时23分左右,4号堆突然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直接炸毁了反应堆的钢筋混凝土盖,并引起大火。大火烧掉了石墨,并且直接熔化了反应堆中的核原料氧化铀。当堆芯解体时,放射物质从无防护的反应堆中泄漏出来,从而酿成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灾难。据专家估计,爆炸发生后,向大气中释放放射性物质,直到5月6日才停止。
核泄露导致半径30公里以内地区的辐射剂量达到极其危险的程度,为每小时150伦琴。而经验上认为,正常人一年的辐射安全剂量是0.2伦琴。科研人员1999年的调查表明,切尔诺贝利附近140公里以内的蘑菇,90%以上放射物质含量超标,最高的超标300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造成了大范围的水污染,切尔诺贝利利用基辅海(一座人工水库)的水作为冷却水,而该水库同时为基辅提供引用水。核事故发生后,带有放射性尘埃的水从核电站倒灌到基辅海,最后流入第聂伯河。
核事故核心禁区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
在6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调查小组给出了两个事故原因。
- 直接原因:操作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在4月25日开始的停机实验中,主持试验的区工程师关闭了备用冷却系统,并且只启用了8根碳化硼棒控制核裂变的速度,而标准程序规定为15根,这就导致反应堆的链式反应速度过快。同时,反应堆在工作的状态下断开应急冷却系统是被禁止的行为,这一规定也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
间接原因:五十年代研制的反应堆本身有缺点。这种反应堆缺乏保护系统和剂量测定系统,没有保护外罩,因而出事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苏式管理制度不重视安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石墨慢化反应堆,该反应堆使用石墨而非水做减速剂。(相对的,西方国家核电站多使用水做减速剂,建设费用相对较高)这种石墨慢化反应堆安全性能差,反应堆的裂变反应与温度耦合,相互激励:温度升高,5月4日是什么日子?,导致裂变加剧;而裂变加剧,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从而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如此循环反复,一旦水冷系统发生渗漏,又没有及时关机停止反应堆工作的话,高温就会导致石墨燃烧,从而引起核燃料泄漏。而这种反应堆,在设计时,没有厚厚的安全壳,这就又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
这些浅显的安全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固然是苏联体制轻视人的生命;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反应堆可以在发电的同时,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环。对于苏联决策者而言,发展核武,从而在军备上压倒西方是第一要务。以上种种,石墨慢化堆虽然有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依然成为了苏联的首选。
其次,安全防范不足。苏联从上到下,都只是看到了核能这一清洁能源的好处,没忽略了核能的危险性。事故发生后,到达现场的消防员,居然按照一般火灾处理,没有佩戴辐射防护器具和必要的个人辐射测量器。电站周边也没有辐射计量自动测量装置,事后只能大量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人工监测。这些“误操作”,进一步扩大了人员伤亡的数目。据相关报道,参加了事故救援的8万余人,到21世纪初,已经有超过一半残废或死亡。
再次,隐瞒事故,扩大伤亡。苏联体制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到4月26日晚,巨大的超剂量辐射已经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事故的发生。苏联官方依旧保持沉默。直到27日14时,政府才开始撤离附近镇上的居民,并在4月30日公告称附近地区辐射状况正常,饮用水质符合标准。在英法等国纷纷撤侨之际,乌克兰仍在5月1日举行了节日大流行。不明真相的市民在街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却没有任何防护。直到5月中旬,西方舆论已经沸沸扬扬,但苏联官方自始至终都没有完全向民众说出灾难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苏联后来为了消除事故影响,做出了巨大努力,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军队和内务部。苏共最高领导人雷日科夫和利加乔夫5月2日还亲临现场调查。但是,苏共遮盖真相、粉饰太平的态度,导致其工作并不为民众所认可。
社会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证明了苏联体制的陈旧与缺乏生命力,迫使苏共为此付出了政治代价。苏共从此开始失去民众的信任,全国掀起带有政治色彩的生态运动,受害最大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公开指责苏共对该地区居民犯下了“危害种族罪”。
戈尔巴乔夫为了消除事故影响,决定把公开性作为其推动的民主化的重要推手,以响应民众及国际社会要求真相的呼声。但是,公开性很快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本身,扩展到整个新闻面,又进一步扩展到历史、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致苏共中央几乎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民众被活跃的社会氛围所吸引,广泛参与到了社会改革中去。但是,真相一旦揭开,苏共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的把戏就暴露在了社会公众面前。进而,苏共一手搭建的意识形态大厦也随之迅速崩塌,对苏共彻底丧失信心的民众,转变为激进的变革力量,从而断送了戈尔巴乔夫设想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由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弥补的生态环境灾难,更是成为苏联解体的助燃剂,成为了影响苏联命运的重要事件。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
事后来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令人唏嘘,十二月25日是什么节日。这一事故造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事故本身却又是偶发的、人为的,也是完全可能避免的,可以在多个环节、多个层次上降低、甚至消除其影响。可以说,事故是偶发的,但是教训却是极其深刻的,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任何事件,都应把百姓的安全、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劳动节的来历100字左右。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纪念遗址
福岛核事故
事故简介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约130 km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且引发特大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来袭后,成功地快速停堆,中断了链式反应。但是高达15m的海啸冲击了核电站,并淹没了核电站最后两台柴油发电机,破坏了核电站最后一道防线。辅助给水系统由此瘫痪,电站反应堆内发生了锆-水反应,产生大量氢气,浓度过高的氢气在1号、3号和4号机组的反应堆同时发生爆炸。
应该说,福岛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事故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的爆炸是堆芯内部爆炸,放射性物质随着爆炸飞溅出来;而前者的爆炸是厂房内的氢气爆炸,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这起事故向环境中释放放射性物质估计约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释放量的十分之一,严重性不及后者。但是,从公开报道来看,12月30是什么节日,东电公司抢险人员在反应堆熔化之前几乎没有采取决定性的抢救措施。
事故发生后,半径20km内和部分其它指定区域的居民被撤离,20~30 km半径内的居民则被要求室内避难,后被建议自愿撤离,总撤离人数超过15万人。事故后许多国家加强进口管制,部分国家在较长时期内禁止进口日本商品。按照IAEA核事件分级表,福岛事故为7级重大核事故。
事故原因
5月01日对应节日:劳动节。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在和平使用核能几十年之后,大家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知,包括3个方面:裂变反应过程可控、堆芯余热导出安全、放射性包容。可以从这3点入手来分析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首先,自然灾害超过设计标准。9级地震直接导致反应堆停机,海啸及地震摧毁了附近的电塔,使福岛电站与外界电网断绝了联系,5月1日学校放假吗,从而失去了外界电源动力输入。15米高的海啸,远远超出了核电站5.7米的防波堤高度,海水进入厂区内部后,淹没了柴油机组,从而使电站失去了内部的交流电源。动力电源的丧失,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停机,冷却水无法供应,核燃料释放的热能无法导出,起来越多的热量直接使得堆内残存的冷却水沸腾蒸发,核燃料直接暴露在了空气中,失去了冷却源。巨大热量熔化了核燃料,然后是外层包裹的金属锆。液化的金属锆与早已等候多时的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大量氢气由此产生。最终氢气爆炸,掀翻了反应堆外层包裹的混凝土,只留下了一个变形的结构钢架。
其次,核电站设计不周。福岛核电站使用沸水堆技术,安全壳承压能力不足;壳内没有设计氢气排放装置,致使氢气聚集后浓度过高。防波堤高度不足,而柴油机又布置在地下室内,导致电站防洪能力不足。配电设备设计存在缺陷,以致于应急移动电源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无法接入电网,原因是底层配电设置被洪水淹没。
再次,厂址选择不当。福岛核电站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本身就有较大的风险。同时,福岛地区地表及地下水系丰富,地震导致地面开裂,核污染通过水系传播,增大了污染处理难度。
最后,人为因素。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现场工程师建议就地取材,直接使用海水来冷却反应堆。但由于海水杂质过多,可能造成核电机组彻底报废。因而,从核电站到东电公司的管理层,没人愿意拍板下决定,在利益面前,良心和社会责任已经不值一提。随后,工作人员利用移动电源的电力向反应堆内注入冷却水。但是,堆内过高的压力导致冷却水无法注入。此时,东电公司竟直接打开阀门,将堆内的放射性蒸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再之后,连环爆炸发生,机组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东电公司终于决定使用海水来冷却反应堆。但此时,这已经是另外一个丧失良心的决定了。因为堆零已经被爆炸破坏,大量引入的海水流经反应堆后,直接流出堆体。在没有任何阻拦和处理的情况下,带着大量放射性物质直奔太平洋!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时间为每年的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
层层失守,设计的不健全,加上管理人员的利益熏心,最重酿成了这一足以比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第三次重大核事故。
事故影响
福岛第一核事故造成的恐慌,以及地震本身的影响,导致日本东北海岸的多个核电站共11个反应堆停堆,电力供应中断,给日本全国的电力供给带来沉重的打击。
核事故发生后,日本国内废除核电的呼声高涨。据2012年初的民调显示,全国超过七成民众支持废除核电,45%的民众要求立即停止。最终民主党(现民进党)政权出台了“零核电”政策。而自民党政权在随后的2015年又恢复了部分核电,但是仍有过半民众反对恢复核电。时至今日,仍有大量民众反对使用核电。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细川护熙、菅直人等都是反核阵营的重要力量。
五一节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又称“国际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十八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资本家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
从经济角度看,弃核可能会给日本带来灾难性影响。事故发生前,日本约有30%的电力来源于核电。事故之后,核电站接连关闭,到2013年,日本全部50核电站都已关闭或闲置,日本由此进入“无核”状态。直接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能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日本石油及天然汽进口量激增,但化石燃料远没有核电性价比高,其无法彻底替代核电地位。在之后的几年,电力短缺已成为困扰民众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政府和民众不得不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
其次,经济承压。化石燃料进口量的激增,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扎波罗热核电危机
位于乌东地区的扎波罗热核电站,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核电站。自俄乌战争以来,该电站频频遭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惊呼:“袭击扎波罗热核电站是自杀行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说,“对扎波罗热核电站进行任何军事打击都完全不可接受,这将引发前所未有的核灾难。”事实真像难以探究,只有当事双方才知晓,我们仅从核电站本身分析一下潜在的危险。
扎波罗热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可能比切尔诺贝利事故更为严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个反应堆、2200个燃料组件,峰值功率3200兆瓦;而扎波罗热核电站有6个反应堆、1.8万个燃料组件,峰值功率约6000兆瓦。
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8月9日发布警告称,一旦扎波罗热核电站发生灾难性事故,潜在禁区面积将达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禁区,整个扎波罗热地区将完全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潜在污染面积高达20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欧洲国家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核污染。
如何避免切尔诺贝利悲剧重演,是国际社会当前最为关心的事情。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8月6日在一份
1、5月01日对应节日:劳动节。2、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从技术角度看,扎波罗热核电站面临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
首先,保护层的安全。一旦双方炮击,导致反应堆安全壳发生破裂,核燃料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正如之前介绍的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一样,这会带来火灾、爆炸、堆芯熔毁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乌克兰表示,反应堆混凝土保护层可承受飞机撞击、地震、海啸等冲击。但在重型武器面前,其安全性仍值得担心。
其次,战争导致核电站外部供电确定性下降。正如福岛核事故一样,如果长时间没有电力供应,冷却系统就会失效,进而导致堆芯熔化、热量无法排出,最终也会出现福岛事故的翻版。
再次,核电站乏燃料水池受攻击。所谓乏燃料是指使用过的核燃料,浓度过低,不再适用于核燃料,但仍含有大量高放射性材料,需要放入专门的水池中进行长期的冷却和屏蔽。相对于反应堆,乏燃料水池通常不会特别加固,一旦乏燃料水池遭到攻击,必然造成大规模核污染。
最后,核原料、废料、废水的运输都面临风险。之前,乌克兰当地的核废料都送往俄罗斯处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尚没有找到新的核废料处理场所。在战争背景下,任何核材料的运输都有极大的风险。
俄乌双方战斗激情高涨,都对胜利抱有期待和信心。从这个角度讲,战事结束尚早,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危机一时间也难以解除。核设施的安全没有试错空间,要从根本上消除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风险,国际社会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推动局势降温,俄乌双方也应对这一事件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切莫火中取栗、害人害己,劳动节是属于哪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