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辩证思维的名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②,高下相盈③,音声④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⑤而不辞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朱光潜 【主题】人生的前台与后台;行与思。
【注释】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形:比较。③盈:充实、补充。④音声: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⑤作:兴起。⑥辞:同“司”,掌管。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①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②为天下式。不自见,中国古代辩证法名句,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③,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
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句子 1、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
【注释】①敝:凋敝破旧。②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③伐,矜:自夸。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将欲歙①之,辩证法的名句,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②与之。是谓微明③。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注释】①歙(xī):敛,合。②固:通“姑”,暂且,姑且。③微明:微妙的先兆。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道之用②。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注释】①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②弱者道之用:柔弱不争是道的作用。
当一团线有那么多线头的时候就一定会打结。〔法〕巴尔扎克:《纽沁根银行》露天里的火,只帮助人一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法〕雨果:《海上劳工》交叉着的胳膊能工作,合拢了的手掌能有所作为。〔法〕雨果。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①。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辩证观点的名言警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注释】①弊:破敝,衰竭。②冲:空虚。
1,柔弱胜于刚强 人在总结道理的初期和中期会认为,刚强是胜于柔弱的。到学问研究到相当高度之后,才会知道柔弱是胜于刚强的。像这样,高层次的结论与探索道理初期中期阶段的看法是相反的,这个高层次的结论就称为是辩证的。
辩证法无非就是差异原则本身。——〔意〕克罗齐:《史学和道德理想》辩证法的许多毛病可以从研究自然中得到有效的治疗。——〔德〕歌德,引自《歌德谈话录》辩证法是一种辩驳的精神文化。
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万事万物有他的两面性。【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释义。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②,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
1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注释】①闷闷,昏昧浑噩,此指宽厚;察察,明察秋毫状;缺缺,狡诈。②廉,有棱角,方正;刿(kuài),割伤,伤害。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名言格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
【注释】①泮,融化,分离,散破。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关于辩证法哲学原理的名言。故曰:坚强者死之徒①,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注释】①徒,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①。(《第七十八章》)
【注释】①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辩证哲理的名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注释】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自己所有为了别人,自己就更富有;尽自己所有给予别人,有关辩证法的冷门名言,自己就会更加增多。
【原典导读】
《老子》全书五千言,始终贯穿着辨证的思考,几乎每一章都涉及辩证思维。这里所选仅仅是特别典型的几章而已。仅仅读这几章,你可能会发现,老子已经涉及到辩证思维的许多方面,如事物存在的相对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总是在变化之中: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复杂性:“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事物性质的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告诉我们行行事不可机械,要随时根据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策略: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辩证看待的名言警句,不足者补之。告诉我们,柔弱可以胜刚强,逞强可能受损害。等等等等,《老子》全书,实际上就是人生智慧全书。当然,就其文字而言,有时可能说得有些极端化,所以,读老子,切不可太拘泥于文字,而应重在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像“美言不信”“大巧若拙”,难道真是说所有漂亮的话真都不可信吗,所有聪明的人都显得很笨拙吗,傻子才是最聪明吗?恐怕老子的意思只在提醒我们注意,漂亮的言辞可能有陷阱;看似笨拙的可能并不愚笨,、无用的可能有大用,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另外,老子的相对性的观点,也有可能导致失去对事物的评价标准,这倒是应该注意的,辨证有关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