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谥号聃。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存世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朴素的辨证法是其作品的精华。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每个门派都积极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纷呈,后来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大思想派别。但是人们对于道家思想总是有很多的误解,认为它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是玄幻的。
《老子》是格言式散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
老子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论语。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作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
战国后,道德经属于什么文体,老子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道是创造一切的母力,超绝时空的绝对存在,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而它所唯一取法的,正是纯抽象的“自然”。这个“玄之又玄”的道,永远依照自然的法则,在那里循环运转,“周行而不殆”。只有通过塞竞闭门,“静观玄览”,即“以玄观玄”,才可能有所领会。所谓“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知其弥少”。由此出发,《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寓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中,它们互相依存,又自然的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庄子、论语、老子、墨子(庄子 )不属于语录体散文。供参考。
《老子》一书在思想辨证方法上,蕴藏着无比精湛的智慧。老子政治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向往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主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老子为语录体,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他提出了无为原则。认为只有“无为”才可以“无不为”,强调必须“无为而治”,“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
《老子》与《论语》的文体类别是散文文体。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散文就担当起记录、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宏伟的文史叙事,经过三千多年的文体演绎与发展,使具有文化传统的骨血与品格的散文文体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
问题三:《道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
《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精辟的比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道德经》中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讲,能品味如此广博的精神食粮,确实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道德经》博大精深。
柱下史)。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是“道”,一个是自然主义,“道”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老子思想体系的建立,靠的就是“道”这个基本概念,老子属于语录体,并通过对“道”的逻辑结构的展开和对“道”的意蕴的阐发,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无时无刻都贯穿这自然主义这一基本精神,老子是对话体语录吗。可以这么说,“道”是老子学说的基石,老子是什么体散文集,自然主义就是老子思想的灵魂。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不仅是具有宇宙本源的意思,老子属于什么散文,而且还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含义,不仅支配着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需遵循的法则。“道”是全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为抽象、思辨性最强、含义最丰富的范畴。具体事物都只是形器世界中的存在,都只是形而下者,形器世界中最大的存在物莫过于天和地。但老子认为,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只有永恒的、无限的“道”才有资格作为万物包括天和地的最后根源。老子认为,“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万物则是由其创生的,道德经知乎。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由来了。可以看出,老子认为,“道”是具有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它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是先于万物的,它不受任何物质的影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哲学中,“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的,但是他在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性,这些规律不仅制约着万物的运动,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说,道德经肯定不是语录体著作,因为他是老子亲自写作成书的。另外,从文体的角度而言,现在的通行版道德经,是经过三国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修改过的。他借用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改动了不少句式。
老子的“道”论中,还有着鲜明的辩证思维,最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从这里我们体会出老子所遵循的对立转化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再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就是朴素的辨证法。
老子的自然主义,人们常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哲学想要表达出的重要理论。“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可见,“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而“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老子哲学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高峰,直到今天还受到我国和世界的重视。对于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道德经》,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