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下辑录过一篇《那些被断章取义到彻底改变原意的经典名句》,朋友们阅读后,给予了很多鼓励,我的内心十分感激。同时,更有很多读者朋友给我留言说,还有很多类似的成语,今天的意思与古意相去甚远,讽刺官府不管百姓死活的成语,甚至完全违背了原意,比如空穴来风、衣冠禽兽、呆若木鸡、勾心斗角等等等等,于是,我将朋友们提供的成语再编辑成一篇,都是一些简单的文化或文史知识,倘能增加一点见识或凭添一丝笑意,则善莫大焉:
形容剥削和欺压人民的四字词语有:鱼肉百姓,横行乡里,横行霸道,巧取豪夺,肆意妄为,作奸犯科
1、衣冠禽兽
出自于明朝对官员服饰的有关规定。据《明史•舆服志三》的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确定,公、侯、驸马、伯这个层面的,官服上绣麒麟、白泽,朝廷文官一品服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滥用职权欺压人的诗句,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1、仗势欺人 【拼音】: zhàng shì qī rén 【解释】: 仗:凭借,依靠。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他学师友,君子务本;你倚父兄,仗势欺人。”【举例造句】。
正因为文官绣禽,武官绘兽,于是,朝野间便谓之“衣冠禽兽”,充满惊叹和艳羡,可见当时是褒义词。后来,文官文压,武官武斗,盘剥欺压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反抗无力,只好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诅咒,图个嘴巴快活,于是,衣冠禽兽就成了老百姓咒骂官员的贬义词,沿用至今。
狐假虎威,汉语成语,拼音为hú jiǎ hǔ wēi,狐,指狐狸;虎,老虎;威,威风;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2、空穴来风
出自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的《风赋》,原文为: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骑在人民头上让我想起了形容欺压人民的四字成语:作威作福、为虎作伥
【鼠技虎名】:只有老鼠之流的雕虫小技敢冒老虎的威名。指当权者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倚强凌弱】:倚:仗,凭借;凌:欺压。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倚势挟权】:凭借权势,欺压别人。【倚势欺人】:倚:倚仗。
“空穴来风”,原义为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而现在则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滥用职权欺压人的成语。
3、呆若木鸡
暴内陵外bào nèi líng wài 成语解释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成语出处 《周礼·夏官·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
出自《庄子•外篇•达生》,《列子•黄帝》亦载。
《庄子》载: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比喻势力欺压人的成语。”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描述官员在位却不尽职的成语。”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剥肤椎髓 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 暴取豪夺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鱼肉百姓: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残民以逞:残:残害。
周宣王请纪渻子为训练斗鸡,十天一问,不断催促地问他养好了没有,可以斗鸡了没有,纪渻子回答说没有,开始有骄傲之气,后又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有反应,后又盛气凌人。直到有一天,鸡已呆若木鸡,面对任何动静,都十分淡定,像木鸡一样。而别的鸡看到纪渻子训练的鸡那淡定沉稳的样子,都不敢接招,吓跑了。
所以在古代,呆若木鸡是形容一个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而今天形容痴呆傻愣的样子,着实是南辕北辙了。
4、勾心斗角
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暴取豪夺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鱼肉百姓:鱼肉:指受宰割者。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残民以逞:残:残害;逞:称愿,满足某种心愿。以残害人民来达到罪恶目的。残民害理:残害百姓,违背天理。
5、群龙无首
例如 酒池肉林,焚书坑儒,助纣为孽 、骄奢淫逸、兔死狗烹、声色犬马。 花天酒地、荒淫无度、 昏庸无能,纸醉金迷 沉溺酒色,奢糜腐化 酒池肉林 醉生梦死
出自《易•乾》,原文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王弼在注中说:“吉在无首”,什么意思呢?一群龙在一起和衷共济、同甘共苦,都朝着同一目标奋勇向前,完全无须“首”,故曰“吉”。而现今指一个群体没有主心骨,没有核心,如同一盘散沙。
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孟子•离娄篇上》。
是成语荒淫无道。【成语】: 荒淫无道 【拼音】: huāng yín wú dào 【解释】: 荒淫:淫乱无度;无道:不讲道义。多指君主生活靡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出处】: 《晋书·段灼传》。
7、朝三暮四
出自《庄子•齐物论》。
狙,当官欺负老百姓的成语,即猕猴,形容百姓不敢言政的诗句。意思是宋国有一养猴子的长者,养了很多猴子,他能解猴意,猴也知他心,他平时哪怕减少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讽刺做官不办实事的成语。但有一天,家中粮食实在快见底了,不得不限猴粮,又怕猴子们不顺从自己,便想了个计策,对猴们说:“给你们麻枥果,早三颗晚四颗,够吗?”猴子们都气愤地站立起来,表示不满意。又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马上叭到了地上,很高兴的样子。现指变化多端,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