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情趣盎然的笔文化。
cóng róng 后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 班超传》)后人把文人从军(也就是题目所说的“弃文就武”)叫做投笔从戎。
弃文就武——投笔从戎 空袭警报—— 一鸣惊人 掠——半推半就。
笔 谜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笔”字,如谜面为“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打一字(谜底:淡);谜面为“董狐笔”,打一古书名(谜底:《论衡》);谜面为“笔试完毕”,弃武从文打一成语,打一字(谜底:效);谜面为“投笔参军”,打一成语(谜底:弃文从武);谜面为“执笔”,弃文从武是成语吗,打一工业用具名(谜底:操纵杆);谜面为“乡下随笔”,打一鲁迅作品篇目(谜底:《野草》)。
有的谜底与“笔”有关,形容弃武从文的成语,如谜面为“上面一对竹,下面一撮毛”,打一字(谜底:笔);谜面为“旧账还清”,打一成语(谜底:一笔勾销);谜面为“毛虫竹下藏”,打一字(谜底:笔);谜面为“生来白头,爱抹黑油,闲时戴帽,忙时摇头”,打一文化用品名称(谜底:毛笔);谜面为:“一物不太大,走路头朝下,不食人间粮,能说天下话”,打一文化用品名称(谜底:笔)。
谜面:弃文就武 (打一成语)谜底:投笔从戎 【成语】: 投笔从戎 【拼音】: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
弃文就武 [qì wén jiù wǔ]生词本 基本释义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出 处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笔 联
笔联为联苑中的一朵奇葩。据传,有一天,宋代书法家黄山谷正在家伏案攻读,此时其舅舅李常来到其家。进书房时,弃文从武类似的成语,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触景生情,吟出上联:“桑养蚕,蚕结苗,茧抽丝,丝织锦绣。“借此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才思敏捷的黄山谷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应声续了下联:“草藏兔,兔生毫,弃文就武打一个成语,毫扎笔,笔写文章。“其舅舅听罢赞叹不已。
某地毛笔店题有一联:“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上联用成语“一气呵成”,写文笔自如,如行云流水一般;下联巧借神话典故:南朝江淹,早年梦见仙人赐五彩神笔,弃文投武打一成语,写出一手锦绣文章。此联巧用成语典故,真是美妙无比。
cóng róng 后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见于《后汉书 班超传》)后人把文人从军(也就是题目所说的“弃文就武”)叫做投笔从戎。
答案是 投笔从戎 2006-12-13 13:44:25 补充: 西汉与东汉的北伐匈奴,都各自伴随着一段「沟通西域」的佳话。班超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历史学家,班超早年也曾涉猎书传,后为官府抄写文书。
还有毛笔店中题有如下一楹联:“五色艳称江令梦,一枝春暖管城花。”此联亦取“梦笔生花”之典,可谓信手拈来,妙趣天成。
读音: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造句。
笔 诗
笔诗为诗海中的一束浪花。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诗里行间咏叹了宣笔的精致。宋代苏东坡在《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吟道:“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宋代书法家黄山谷的《谢送宣城笔》诗:“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诗中道出了当时宣笔的代表作一诸葛笔之稀少昂贵。
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非常欣赏宣笔中的“长颈鹿”笔,曾题诗赞道:“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秋水人池花人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人民艺术家赵丹的“湖州羊毫远名扬,更有丝绸鱼米香。条条河流连大海,家家门前皆植桑”,生动地刻画出湖笔产地的秀丽风光和湖笔名扬四海的事实。
笔 赋
一些文人墨客以赋的形式对笔赞誉有加,如晋代傅玄撰有《笔赋》一文,其在《笔赋》中云:“简修毫之器兔,选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兰。嘉竹翠色,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竭巧,名工逞术;缠以素臬,纳以玄漆;丰约得中,不文不质。尔乃染芳松之淳烟,写文象于素纨。动应手而从心,焕光流而星布。”作者对制笔和书写作了由衷的赞美。
[正音] 戎;不能读作“jiè”。[辨形] 戎;不能写作“戊”。[近义] 弃文就武 [反义] 解甲归田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例句] 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
弃文就武(打一成语),谜底是——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 释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投笔从戎”讲的是东汉的班超的故事,后来用于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唐时,宣笔在选料和技艺上十分讲究,其中一种因锋短、形如鸡距,而称为鸡距笔的笔,令文人名士极为推崇,白居易曾写过一首《鸡距笔赋》颂扬鸡距笔,指文人弃文就武的成语。
笔 铭
笔铭是笔管上刻的铭文。在笔管上刻铭文以记其志,自古有之。东汉作家李尤的笔铭是:“笔之强志”。著名书法家龚望在终日不离手的笔上镌刻铭文“山高故觉云小近,心远能教地自偏”以激励、鞭策自己。这些笔铭或抒发志趣,或表达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笔 画
弃笔从戎 [qì bǐ cóng róng]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犹投笔从戎。指文人弃文就武。
笔画,这里指在笔管上所绘的画。古代工匠能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巧妙勾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画图,平添笔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故宫收藏的明代黑漆、彩漆描金云龙、龙凤、双龙管笔就是一例。这些毛笔管、笔套均髹黑漆为地,用彩漆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大海波涛汹涌,山石耸立其间,浪击山石,惊涛四起,寥寥数笔,勾画出一派海阔天高的意境,独具艺术魅力。
笔 德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四德”指的是笔的本身功能:“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端;“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也即毫毛充足;“健”指笔腰弹力,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本文原载于《思维与智慧》,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弃医从文是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