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吃学习的苦,将来一定要吃生活的苦、社会的苦。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个人从小的教育,决定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融入血脉跟随一生。
纵观历史,教育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先贤以诗书传家,源远流长,当中教育理念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这6首劝学诗,凝聚了古人的教子智慧,读懂会让你的孩子受益一生。
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王,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惜时,一生的好习惯
《偶成》
一、关于教书育人 1.“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庆元二年(1196年),已经66岁的朱熹与门人来到福山武夷堂讲学。
看着堂下的学子,再想想已过花甲的自己,不觉时间如梦。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已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叹惋之余,朱熹写下这首诗,告诫学子:人生易老,学成不易,育人格言 名人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贵心悟,守旧无功。3、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6、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诸葛亮去世前曾给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写下一封《戒子书》,其中写道: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说一个人治学、做事,首先要从惜时开始。
不能等到老后空守穹庐,才发现无所作为,悔之晚矣。
当下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学习喜欢磨蹭。
起床哄,吃饭哄,古语教育名言,上学哄,作业连哄带骂,还是拖到最后一天。
一个人如果没有紧迫的时间观念,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是枉然。
莎士比亚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可见,惜时应当成为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
自强,古文教育格言 经典语录,无事不可立
《勤学》
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此诗短短20字,却用意颇深。
他们虽然出身低微,家境贫苦,过着别人瞧不起的生活,却没有阻碍他成就辉煌的一生。
这一切,只因“自强”二字。
这首诗,也恰恰是汪洙自己的人生写照。
小时候,汪洙家境贫寒,可他偏是个不认命的主,勤学苦读,立志有朝一日吐气扬眉。
有一次,他用石子题诗于学宫壁上,被明州知府发现。

知府望着眼前穿着破旧短衣的少年,就问:“汝欲做神童耶?衫子为何如此破旧?”
汪洙应声答诗一首:“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知府一听,小小年纪,口气不小。
汪洙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后来汪洙入朝为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而那句“谁笑腹中空”,也成了激励学子的经典语录。
老话说,乞丐如知要自强,也能立志建丐帮。
自强立志,将决定人生的走向以及走多远。
现在很多父母不理解,给孩子提供的条件比自己当年好太多,可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关于教育的文言文名句。
父母总是替孩子想好了一切,做到了一切,却忘了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父母有多强大,而在于孩子是否能自强自立。
教会孩子立志,倾听孩子的梦想,打开孩子的眼界,这是无论给他多少财富都不可替代的。
作家耳根说:“生命燃烧不息,称之为旺盛,如人生自强,不甘低头。”
一个人懂得自强向上不甘低头,才是一生前行的动力源泉。
自律,律己以正心
《题弟侄书堂》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黄庭坚说:“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杜荀鹤一生治学,唯恐心有旁骛,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一本诗文,自言“乍可百年无称意,不可一日不吟诗”。
这首诗是他为侄儿的书堂所题,勉励侄儿: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下面我整理了古语教育名言名句大全,欢迎阅读!1.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
是年,适逢黄巢起义,杜荀鹤回到家乡。
身处战乱,住着简陋的屋子,却丝毫不影响专心研学。
1、“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元代.马致远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十则》4、“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窗外的竹影,山野的泉声,都成了他遨游书海的风景。
1、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出自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教子》翻译: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2、天下之本在家。——出自汉·荀悦的《申鉴·政体》翻译: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先贤有云,治学最忌三心二意,殚精竭虑仍唯恐有失。
放眼现在,还有多少孩子会为了学习律己正心,又有多少孩子拿着手机废寝忘食。
做作业用手机查答案,做完作业拿着手机打游戏。
手机成瘾,成了纵容孩子的“电子毒品”,毫无自律之心。
饶雪漫说:“每一次放纵都可能变成未来一笔无法偿清的债。”
李开复曾语重心长告诉女儿:“要对自己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你的人格和智慧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行难,实践出真知
教育的古文名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 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言必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代替亲身实践的价值,对此古人早有精辟的总结:知易行难。
彼时,陆游身在山阴,寒冬寂夜,忽然想起家中的小儿子陆聿。
担心自己不在身边,教育恐有耽误,遂将74年的感悟汇成“实践”二字,融入诗里,快马家中。
陆游说:“天下之事,教育人的古文,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与教书育人有关的古文,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听到了不如亲眼看到,看到了又不如亲自做到。
生活中,陆游作为一名父亲,身体力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为学之道。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他将笔下的家国情怀,化作脚下的饮马边关。
他亲赴抗金前线大散关,度过八个月的边塞生活,留下《书愤五首》传诵至今。
那句“楼船夜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已早不是一句“保家卫国”的口号所能比拟。
相比当下,许多家庭樊笼式教子,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学校里只埋头考试,在家里茶饭手不伸,以至于新闻中频频曝出高学历啃老族。
古人那句“禾稗不分,韭草不识”,当真成了现世的笑话。
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
学习和教育,不仅是啃书本,更要走向生活,教育古文,实践出真知。
一个既能饱学书文,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古文关于教育的句子,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成人,腹中有诗书
《符读书城南》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8.与老师有关的格言、俗语 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2、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孩子。 3、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素有“百代文宗”之名。

偏偏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大师,有个不爱学习的儿子,叫韩符。
韩符和很多孩子一样,从小贪玩,韩愈为此很是苦恼。
有一天,韩愈上朝,留下一篇文章让他背诵,等到归来,却发现韩符正趴在地上斗蛐蛐。
韩愈没有暴跳如雷,而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韩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有两个孩子幼时容貌相像,灵巧可爱,一起玩耍就像一群鱼中的彼此,看不出差别。
到了十二三岁,渐渐出现了变化;等到二十岁了,犹如清水沟和污水沟的差别;长到三十岁的时候,一人变成了龙,一人变成了猪。
韩愈告诉儿子:“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读书学习。
一个人的出生,并不是左右其未来的决定因素,重要的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遇到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喜欢爆粗口,动手打人,顽劣难训。
却不曾想,孩子的言行非一日之功,一举一动无非日积月累。
曾经有个从业30余年的小学校长告诉我,凡是生活里井然有序,与人谦和友善的,必定也是爱学习的;而那些流里流气,言辞粗鄙,动不动破口大骂的,都不读书。
书籍文字,乃先贤智慧,能教化能育人。
正如韩愈诗中所言,学与不学,不仅是学问的差距,更是为人的差别。
▽
《红楼梦》中,曾有一段描写家教的故事堪为经典。
薛蟠年幼丧父由寡母带大,平日家里宠溺,吃穿用度无不妥当用心,以至于养出了个“呆霸王”,整日里斗鸡走狗,惹是生非,最后闹出人命官司。
然而,“呆霸王”也不是天生的,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你不吃学习的苦,将来一定要吃生活的苦、社会的苦、人生的苦。
教育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培养习惯,开拓眼界,增长能力,明是非,辨黑白。
这,就是庭训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