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和读书有关的成语,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100个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100个,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热爱读书的四字词。”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器”。这里说的“器”,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与读书有关的成语20个,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牛角挂书图黄慎(传)/绘

与读书有关的成语如下:1、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2、好学不倦,是一个汉语成语。爱好学习,从不厌倦。倦。

读书的成语1 1.表示书读得多成语: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汗牛充栋、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 2.表示“精读”书的成语。

1、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3、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4、枕典席文:指以典籍为伴,勤于读书学习。

一是要有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司马光在《与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用印绶粟帛富宠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马光认为,和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读书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徐干在《中论》中谈道:“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有的人虽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2、凿壁偷光 古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匡衡,家贫,买不起蜡烛,而隔壁人家却经常灯火辉煌,他便偷偷凿穿墙壁,借隔壁透过来的光而读书。3、映雪读书 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

二是要培育崇高的道德操守。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读书得间】:dú shū dé jiàn,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作宾语;形容读书能探究窍门,心领神会。【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作谓语、宾语;形容专心学习。

1、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出自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和读书相关的成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和读书相关的成语 1、五行俱下:谓读书敏捷神速。 2、摇头摆脑: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3、徒读父书:徒:只。父书。

三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五》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四是要善于利用时间。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二是“当以三余”。不少人表示,想读书,没时间。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用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19、书香门户: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20、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关于读书的成语 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2、万签插架:形容书籍极多。3、枕中鸿宝:泛指珍秘的书籍。4、蠹简遗编。

六是要心无旁骛。南宋哲学家朱熹读书广泛,治学严谨,在读书方面多有论述。人们经常讨论善读书的问题,何谓善读书?朱熹认为,一心在书上,勤奋读书的成语100个,方谓善读书。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谈道:“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凭一心在书上,方谓是善读书。”此处,朱熹所谓“善读书”,即善在“心上”,做到读书时心无旁骛,雷打不动。如果心不在焉,纵有千万种读书方法也是枉然。人们对朱熹读书有“三到”的观点也耳熟能详。《古今图书集成·训学斋规》记载了朱熹的这段话:“余尝谓,与书相关的成语,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三到”之中,心无旁骛最为重要。

七是要下足“寻思”功夫。读书要读出成效,务必做到读思结合,下足“寻思”功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有许多疑惑。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中谈道: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在此,薛瑄强调的是读书要做到边读书、边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要思考每一句话的道理所在,含义所在,思考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联系自身、联系万物去探究。如此,读书才有收获。

1.表示书读得多成语: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汗牛充栋、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 2.表示“精读”书的成语。

八是要做到学行结合。古人论及读书,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扬雄认为,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大致可分为四等: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能见诸行动,其次是著述立言,再其次是传道授业。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那就是第四等,即普通人。扬雄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关于读书的成语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学而不厌、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1、凿壁偷光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

九是要共读切磋。古人谈读书,大多强调共读切磋的益处。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将自己亲身见闻与立身、治家、处世之道,写成《颜氏家训》,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主张“读书须切磋相起”。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道:“《礼》(即《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颜之推认为,《礼记》上讲得很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如此才能到达通晓明白、相互提升的目的。从颜之推的论述中看到,“切磋相起”、共同读书,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能提升读书学习的效果。

十是要会通古今,关于读书的成语并解释。读书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通。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强调,“读书之道,会通古今”。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谈道:“读周、汉以前书,用古音,读晋、唐以后书,用今音,斯可矣。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不相悖,是谓通儒!”王鸣盛在这里谈的是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其要旨在“会通古今”四字。在他看来,儒者读书、做学问,常有两种类型,即俗儒和陋儒。前者知今不知古,后者知古不知今。王鸣盛认为,知古与知今,与读书有关的成语四字成语,并行不相悖,读书做学问,要古今会通。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9日16版)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