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吴蜀对曹魏一直都是敌对关系,而东吴和蜀汉时不时还会一起结盟抗曹,但各自也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因为结盟对于其中一方来说肯定更有优势,而能力大的一方出的力肯定也会多些。所以当年诸葛亮派人说服孙权恢复两国同盟关系是,孙权就非常的犹豫,毕竟蜀国靠着结盟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这次讲的成语“共为唇齿”背后的典故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朱唇皓齿 [ zhū chún hào chǐ ]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 形容容貌美丽。战国楚·屈原《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唇齿之邦 [ chún chǐ zhī bāng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邓芝传》,时间是蜀汉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主人公为蜀汉尚书邓芝和吴主孙权,唇齿成语四个字。原文如下:
唇齿相须 唇齿之邦 辅车唇齿 共为唇齿 唇揭齿寒 唇竭齿寒 唇腐齿落 唇红齿白 齿白唇红 朱唇皓齿 皓齿红唇 皓齿朱唇
(诸葛亮)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唇齿什么四字词语,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唇亡齿寒 唇揭齿寒 唇齿相依 唇齿相须 唇齿之邦 辅车唇齿 共为唇齿 1、唇揭齿寒[ chún jiē chǐ hán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同“唇亡齿寒”。
和唇齿有关的成语 1.唇齿相须 犹唇齿相依。2.唇齿之邦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3.辅车唇齿 辅:嘴旁颊骨。车:牙床,即牙床骨。颊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齿。指相互依存的双方。4。
【成语】:唇齿相依 【拼音】:chún chǐ xiāng yī 【解释】:象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出处】:《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阴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唇齿相须』『拼音』 chún chǐ xiāng xū 『首拼』 ccxx 『释义』 犹唇齿相依。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康熙字典』 唇、齿、相、须。『出处』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
唇亡齿寒唇枪舌剑唇齿相依唇红齿白唇尖舌利唇揭齿寒唇焦口燥唇齿之邦唇不离腮唇干口燥唇辅相连唇枪舌剑
唇亡齿寒 唇齿相依 唇枪舌剑 唇焦舌敝 唇红齿白 皓齿明眸 怒目切齿 读音: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
[共为唇齿] gòng wéi chún chǐ 比喻互相辅助。[辅车唇齿] fǔ chē chún chǐ 辅:嘴旁颊骨。车:牙床,即牙床骨。颊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齿。指相互依存的双方。
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唇齿组合词语,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于是派遣邓芝出使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孙权果然犹豫不定,没有及时召见邓芝。邓芝自己上表给孙权表示:“我今天也是为吴国而来,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蜀国。”这时孙权才同意见面。孙权对邓芝说:“我的确想与蜀国交好,但担心你们的皇帝尚且年幼,国力弱小,又与曹魏这样的强国为邻,不能保全自己,因而心中犹豫。”
邓芝回答说:“吴国和蜀国有司州的土地,大王您是当世英才,诸葛亮也是一代杰出人物。蜀国有险峻的地势,防御坚固,吴国也有三条大江的险阻可守。这两个长处合在一起,两国互相辅助,进可以并吞天下,带唇齿的成语有哪些,退可以鼎足三分,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大王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必然首先要命您去朝拜,然后就会想让太子去曹魏作为人质,风雨的四字成语100个。如果不从命的话,他们就会因此为借口来讨伐您,那样蜀国也不然顺流而下见机行事。一旦如此,江东的江山就不会再是大王您的了。”孙权沉默良久,说道:“你的话是对的。”
带唇齿的成语,例如:唇亡齿寒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唇齿相依 唇齿相须 犹唇齿相依。唇齿之邦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辅车唇齿 辅。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邓芝口中的“共为唇齿”,意为嘴唇和牙齿相互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荣辱与共,看图猜成语大象帆船。这也是由邓芝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与东吴建立同盟关系,这一直是诸葛亮的外交策略,不过因为荆襄之战和夷陵之战的爆发而破裂。诸葛亮执政后,唇齿不清是成语吗,派邓芝出使东吴,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恢复这一同盟关系。不过,孙权对此却非常担心,但他对邓芝所言的“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却不是事实,真正的原因被邓芝一语道破:“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他是怕蜀汉会与曹魏联合图谋江东。故此,听完邓芝的话,孙权便一口答应与蜀汉恢复同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