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火救火
回禄之灾 回禄之灾:huí lù zhī zāi [成语解释]回禄:传说中的火神。指火灾
描述火灾的成语:1、火光冲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2、熊熊烈火: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3、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4、咸阳一炬。
【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熊熊烈火】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火光冲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惹火烧身 [rě huǒ shāo shēn]:惹:引;身:本身。 引火烧自己。比喻自找麻烦或自找苦吃。
形容火势大的成语有:火光烛天、熊熊大火、烈火燎原、燎原烈火、冲天大火。1、火光烛天的读音是 huǒ guāng zhú tiān 释义:火光把天都照亮了。 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出自】: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
【解释】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油浇火燎,黑烟滚滚,烈火连天,雄雄烈火,油干火尽,烈火干柴 ,火里火发,膏火自煎 事火咒龙 刀耕火耨 .烧天火把 钻燧改火.燎若观火 鸢肩火色 秉畀炎火
【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释义: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以后顺从他的旨意便会没完没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
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熊熊烈火】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火光冲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近义词】以煎止燔 负薪救火 抱薪救火 扬汤止沸 引足救经 南辕北辙 饮鸩止渴 火上浇油 披麻救火 把薪助火
【反义词】釜底抽薪 拔本塞源 根除祸患 雪中送炭 以水救火
描写“大火”的成语有:毒燎虐焰、洪炉点雪、洪炉燎发、燎原烈火、燎原之火、烈火之金、咸阳一炬、熊熊烈火、光火烛天、烟炎张天 1、烟炎张天 【读音】:yān yán zhāng tiān 【释义】:烟火遮满天空。炎:同焰。
【造句】以火救火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与火灾有关的词语,我们要静下心来,重新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是当时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当时非常有名望。孔子弟子三千,还有七十二贤人。孔子经常与弟子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和思想交流。
其中,有一天,弟子颜回拜见孔子,请求老师同意他出远门,四处起火的成语。孔子问颜回:“要去哪里?”颜回说:“打算去卫国”。卫国曾经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颜回想去,孔子就又问:“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便细细说起自己去卫国的缘由。原来,他听说卫国的国君年轻气盛,办事专断,理政草率却不知反省自察,随意役使百姓,许多人因此丧命,导致死人到处都是,数不胜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使百姓没有能够安身立命之所。而孔子曾教导他,仁人志士不能待在治理有方的国家,应该去有麻烦的国家,就好像医生要多救病人一样,火灾用什么词语形容。他谨记孔子教诲,所以愿意前往卫国,思考治国之策,2022年火灾事故案例及总结,帮助卫国走上正道。
救焚投薪 焚:火灾;薪:柴草。投进木柴去救火。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使问题更加严重。出处:《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救焚益薪 焚:火灾;薪:柴草。
孔子听完颜回的回答,不以为然地冷笑一声,训斥了他一番。他说,“颜回啊,你恐怕一去卫国就会被杀!你要知道,推行大的道义是不宜掺加杂事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你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有闲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4.殃及池鱼 :出自春秋,宋国一城门发生火灾,居民为救火,导致护城河的水被舀干,鱼也没法活了。一家失火,四邻遭殃;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是火灾的最大危害,也是区别于其他灾害的显著特征。5.厝火积薪 。
孔子一口气说了一堆道理,批评了颜回的轻重不分和不自量力后,他继续借题发挥,说起了名声和智慧的害处来。他说,道德败坏往往是为了追求名声,而展现智慧则为了争辩是非。其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凶器,不宜提倡和推行于世,形容大火烧毁后的成语。也许在孔子看来,颜回想去卫国献策,是自以为是,是相悖于大道的。
接着,孔子分析了颜回去卫国后的后果,火灾凄惨的场景四字词语。他说,一个人就算德行纯厚诚实笃守,也未必能和需要沟通的对象声气相通,一个人就算不争名声,也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如果硬向暴君解说仁义和规范的道理,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不是害人吗?害人也会被人害。他告诫颜回,要是去卫国这么做,怕是不会有好下场。为了让颜回明白其中玄机,孔子又假设卫国国君喜好贤能,那么他身边肯定有不少足智多谋之人,也就用不着颜回去帮忙,以为失火可以用到的成语。再说,颜回就算到了卫国,也是不能向卫国国君进言的,否则一定会引起争辩。而一旦争辩,描述火灾的场面的词语,颜回就得装作面色平和,表述便难以从容,曲眉折腰的同时,内心就会逐渐认同卫国国君的作为。结果呢,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事与愿违,错上加错。而有了依顺的开始,以后便会没完没了,假如没能取信便进言,一定会死于其手。
颜回原本想发挥才智,却被孔子奚落,他自以为的“义举”,孔子则认为很可能会变成“以火救火”。这其中异于常人的判断和环环相扣的论理,实际上表达的是庄子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是他阐述自己观点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