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李商隐·夜雨寄北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却话巴山夜雨时⑤。【注释】①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也作《夜雨寄内》。②巴山:也叫大巴山。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②未有期,巴山③夜雨涨秋池。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话⑥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原文 作者: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言】《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注释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二】《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
①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夜雨寄北翻译注释。
1、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2、原文:《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②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③巴山:指缙云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夜雨寄北诗句的意思。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
④何当:什么时候。
⑤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夜雨寄北》翻译和原文。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夜雨寄北这首古诗的诗意,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⑥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夜雨寄北的鉴赏。
原文:《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秋词和夜雨寄北的译文,那该多好!
简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