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诗佳句的影响下,从小庐山在我心中,就是像神山一样的存在。它像古装电视剧里的仙山,有高耸入云的飞瀑,仙气缭绕的山峰。那年,文化苦旅读后感3000字左右,带着这样的憧憬去到庐山,既没看到李白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也没看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放眼望去尽是普通的景色,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大学,跟以往爬的名山大川相比景色相差一截,失落之余感觉到心中神山轰然倒塌。为此深感惋惜,只能自我安慰,许是没有诗人的想象力,故参悟不透诗人的意境。罢了!罢了!
自那以后,身边有朋友想去庐山,问我庐山怎么样?我会说一般很一般,最后叮嘱一句千万不要去庐山。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直到有一天,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看到《庐山》这篇文章,庐山在我心中的形象瞬间得到重塑。
《文化苦旅》读后感1 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硕大一个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通过文章我了解到,庐山不仅是一座名山,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价值,从古代的司马迁到近现代的胡适,上千位文坛巨匠在这里留下4000余篇著作。也就是说,关于庐山的著作叠起来有一本字典那么厚。文人们或长期或短期的生活在这里,他们改变了这里,这里也改变了他们。庐山像音符印在我们文化的乐章中,读不到它的文化价值,看庐山就会如我之前那般,文化苦旅白莲洞读后感,云里雾里。
写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1 有的书像一杯浓茶,越品越苦,越品也越有味道。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的一杯茶,我品了很久,终于把它品完,觉得余味无穷。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大部分都是余秋雨走遍大江南北的游记。
阅读《文化苦旅》读后感及启迪1 读完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这本《文化苦旅》后,我获得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与思考。分享如下: 在人生苦旅部分谈到的几位上海文化的骄傲代表谢晋、巴金、黄佐临、陈逸飞的一些经历中。
关于《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1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 不管你见或不见,我都在那里。 ——题记 悲凉。这是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行时,最多的感觉。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1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对于山上的生活方式,清代舒白香写到“瓶中米尚支数日,文化苦旅贵池傩读后感,而菜已竭”“唯食炒乌豆下饭”。古人在庐山物质匮乏,艰苦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们眼前。认识到庐山的人文意义,对于我们文化的价值,渐渐的庐山的神山形象又矗立在我心中。脑海中不禁浮现登高赋诗把酒言欢的李白,种豆庐山下悠然自得的陶渊明,乌豆下饭生活艰苦的舒白香,庐山和诗人的形象都就此生动起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昨天读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这名字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读完以后却是意犹未尽。文章首先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见到的很多贞节牌坊以及其背后怪异的故事。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我读后收获颇丰。这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认为淡淡的哀愁与寂寞缭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僻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
庐山》读后感 文人和孤独永远是离不开的.就算是李白、杜甫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相聚的时间在各自的生命旅途中仅仅是一瞬而已.在我看来,若文人沾上了太多人与人之间的喧闹,就不免落入世俗,于是与山水远了,与哲理远了。
除了文化,书中也写了一处少有人至的美景,三叠泉,文化苦旅读后感论文。作者描述到“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副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之水倒挂”。简短的几句话,写尽了三叠泉的落差之高,气势之宏,勾起我对三叠泉美景的无限遐想,燃起我再游庐山的热情。
读《庐山》让我认识到旅游的不同方式,打卡式旅游和文化之旅,文化苦旅柳侯祠读后感。关于打卡式旅游,有一句流传的话形容: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文化苦旅书评简短,景点拍照。到此一游刷存在感和照片是旅行的目的。文化之旅是挖掘所到之处的精神价值,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领略它的神韵风采。文化之旅像做学问一样讲究,它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