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这些称谓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传统哲学。
在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社会上都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的经验结晶。一个小孩到成人,每个身份界定,都是通过所处年龄礼仪来确定的。那么我们常说的“弱冠”和“及笄”分别是指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倡导这些礼仪呢?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
弱冠礼
前文我们已经说了“二十曰弱冠”,也就是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仪式差不多。
拼音:jī lǐ 意思: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行束发插簪的仪式称为『笄礼』。从此以后视为成年,可以婚嫁。造句 1.男孩要进行冠礼,女孩要进行加笄礼。2.传统的成人礼仪仪式主要分为男子的冠礼与女子的笄礼两大类。3。
[ guān jī ]解释 1.固定冠的簪子。2.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3.指成年男女。4.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拼 音 【jī】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组词。
为什么古代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这样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还是《孝经》说法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及jing之年怎么读,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及笄读:[jí jī]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
弱冠是男子成人礼,所以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冠礼也是很讲究的礼仪。据《礼记》中记载,笄礼繁体,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先挑选黄道吉日,通告嘉宾,然后准备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在父亲的主持下(如果没父亲可以让长兄主持),带着行礼的人进入太庙,完成祭告天地祖先的礼仪,及笄之礼拼音,然后再由嘉宾加冠3次:第一次用黑麻布材质缁布冠,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当官。第二次用白鹿皮军帽,代表当兵保卫国家;第三次用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用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参加祭祀典礼。
冠笄_百度百科 读音:guàn ji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 谢谢采纳。
及笄的拼音是[jí jī] 。及声母j,韵母i,声调二声。笄声母j,韵母i,声调一声。拼音:[jí jī]释义: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6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加冠礼完成后,主人设宴款来宾,也就是所谓的“礼宾”,然后再拜见母亲,束发及笄怎么读,再由宾客取“字”,代表着此后自己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再拜见兄弟姐妹。当然,身份不同,程序不同,身份高还会拜见皇帝或者大臣。
弱冠礼从周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方面礼仪的记载,年已及笄读音,但到了清末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弱冠礼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及笄礼
我们所说的及笄礼是指女子15岁的成人礼仪,据《礼仪·内则》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孩子15岁以后就可嫁人成为妇了。
jī 1.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发~。弁~。2. 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及~。~年
冠笄:[ guān jī ]引证解释:1.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2. 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这里所说的“笄”是指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孩子到15岁就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束好。此后女子随时可以出嫁。
及笄,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及笄礼,亦俗称“上头”、“上头礼”。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女子的及笄礼并不像男子的弱冠礼那样隆重,主要与我国社会重男轻女有关。但也有一定礼仪程序,并不能随随便便的成人,也算是一个见证。北宋的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女子的及笄礼都有相关的记载。
但女子的成人礼一般在世家大族里才会有,像司马光这样的家庭,普通家庭很少有,贫困家庭更不用说了。《宋史》有专门公主的笈礼记载。
古代女子必须经过笈礼才能让男子迎娶。没有举行过笈礼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及箅礼。不过并不是15岁就要举行笈礼的,二十岁也可以。
及笄 [ jí j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í jī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
谈传承
现在关于弱冠礼和笈礼大都在汉服爱好者还举行,社会上很少见到这种古代的礼仪。不过这种礼仪之所以无法继承和推广下去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是礼仪繁琐。从古代礼仪来看,太过繁琐,就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条件来看,很难实施。我们所看到一些汉服爱好者通过挖掘而组织起来实施的礼仪,有些却民间推广遇到瓶颈,行及笄礼。
二是造成误解。如果推广弱冠礼可以理解,但笈礼与弱冠礼分开举行,就会给人造成重男轻女的之闲。
三是中间断层。清末民初,一些倡导新潮的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是好的,否定我国传统礼仪,再加之战乱贫困,弱冠与及笄礼消失了,也被人淡忘了。
现在学校组织的成人礼,既有西方式的,也有中式的。即使中式的,也是一种简化程序,只是穿穿汉服,而且男生女生同时参加。年龄也与古代年龄不同,冠礼和笄礼读音,现在的成人礼都定格在18岁。
如果汉服深入推广下去,继续按照史料记载,挖掘这两种礼仪,相信也会继续在民间推广,让所有国人通过这种繁琐的仪式感,找到民族自豪感。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