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冬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冬至的古诗10首。在古代,冬至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尤其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要举国同庆的一个重要节日。
《万年春·冬至阳生》(元)马钰 冬至阳生,迎春拨雪黄芽好。人惊早。香如芝草。玉碾胜磨捣。神水烹煎,自是除阴耗。金童报。绝品珍宝。啜罢游蓬岛。《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
而唐代和宋代,也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顶峰,所以遇到冬至这样的重要节日,诗人们少不得要用诗歌来记叙一下,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冬至的起源、发展、特点等等,是非常有趣的。下面我就带着大家,以诗歌为载体,说一说冬至的那些事儿。
早在商朝时期,人们便通过观测太阳和影子来确定节令,以便指导人们进行日常活动和生产。据说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来观测太阳,以确定一年中的各个重要时间点,而冬至,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一年中太阳最南、影子最长的时候,也就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由于古代人民知识有限,所以用日影来确定一年的初始是最方便的,因此周人便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关于冬至时节的诗句,《诗经》中有云:“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说,丈量平原和山丘,观察阴阳天数,勘测水流水源。
古人崇尚阴阳学说,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是阴气最重的时候,但物极必反,阳气自冬至后,就开始慢慢增加了。那么“相阴阳”,似乎就是在确定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时间,可见古人对于天象的观测,是非常认真和有智慧的。
依照古代(主要是商周时期)礼法,国君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用夏历,所以冬至才慢慢和正月分离,而从汉代开始,便有了“冬节”的说法,所以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当然,仍然会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了唐宋,因为国力强盛,冬至便更受重视了。
许多诗人,用诗句为我们留下了古人关于冬至的印象和记忆。
首先,冬至这天,全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冬至又叫做“长至”或“日短至”,白居易的诗作《冬至宿杨梅馆》中便说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在冬至这样寒冷的晚上,居然还有远行之人,其实白居易说的就是自己,所以这首诗中充满了凄凉伤感之意。
冬至节的诗句 1、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 2、闭户了冬至,日长添数珠。 3、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 4、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5、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6、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再有就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冬至夜》中写道的:“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可见,古人早知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时刻(北半球)。
其次,冬至之后,白昼渐长,这也是唐人的普遍认识,比如杜甫的《至后》诗(节选)说:
61、阿宜已冠无成事,犹忆它年冬至诗。 62、冬至之日无酒钱,醒笑先生高阁眠。 63、今年冬至毗陵馆,冻雨寒云岁华晚。 64、冬至思吾侄,樊川示阿宜。 65、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 6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冬至的诗句1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 2、人生几冬至,南北均行役。——黄彦平 3、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 4、丹包赤实破苍颜,冬至都无十日闲。——陈舜俞 5、海角沙场过冬至,未如今日最伤情。
1、小时逢冬至,夜半叩邻里。及今老无事,却呼童稚起。——赵秉文《冬至》2、节物惊时换,年光有底忙。——李俊民《乙未冬至》3、今年冬至,梅花依旧凝雪。——白玉蟾《念奴娇冬至与胡胎仙》4、天时人事日相催。
首句便点名了冬至以后,白昼渐长的事实。当时杜甫流落蜀中,冬至节的节日风俗简介,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做幕僚,过着一种“青袍白马”的闲散生活,自然不是他所愿的,又因为战乱流落蜀中多年,自然思乡之情日增,在冬至这样隆重的节日里,杜甫怎能不感到伤怀呢?
再比如宋代阮阅有词《减字木兰花·冬至》,开头便说道:“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也是这个意思,即冬至后白昼会慢慢边长的事实,关于冬至的两句诗。
再有,古人认为,冬至以后,阳气会渐增,这在杜甫的《小至》诗(节选)中有所体现,诗曰: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也是杜甫在蜀中避难时,冬至前后写下的诗作,首句的一个“催”字,便令人感到时光催人老的紧迫感,更何况天时、人事一起来催呢!而冬至阳生,便是描述冬至以后,阳气增生的认识。
还有唐代权德舆的《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也描述了类似的认识:
(一):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二): 小岁日对酒吟钱湖州所寄诗 (唐)白居易 独酌无多兴,闲吟有所思。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杨柳初黄日,髭须半白时。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
这首诗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冬至的古诗20首,说明,第一,人们会在冬至时祭祖,第二,朝廷会在冬至日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第三,便是人们会在冬至纳福,庆贺阳气始至,由此可见,唐人对于冬至的重视,远超现在,冬至 绝句。
除此之外,古人认为十二音律和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是相对应的,所以每个月到来的时候,都会引发地气上升,为了测量每个重要节气,他们会将初生芦苇茎中的薄膜烧成灰,放在律管之中,每当律管中有灰飞出的时候,就表示某个气候到了。冬至对应的是十二音律中的黄钟(声音最为洪亮),被认为是阳气回归的节点。
1、平生少年时,嬉游爱冬至。——郑胤骥 2、浊酒醒来闻吉语,晴过冬至兆丰穰。——仇远 3、闻过岘首已冬至,想到匡庐将岁除。——陆游 4、去年冬至投僧寺,今岁阳生宿店家。——刘克庄 5、冬至之日无酒钱。
比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有一首《冬至》诗,诗曰: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冬至的诗句古诗大全1 1、《小 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1、最怀亲的冬至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2、最凄凉寂寞的冬至: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2、满江红·冬至(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概括的非常全面,相信现在读来,描写冬至的优美诗句古诗,就不难理解其中“黄钟应律”、“六管飞葭”之类的词意了。
还有,宋代汪宗臣在《水调歌头·冬至》的首句便说道:“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也是描绘冬至葭灰飞出,对应黄钟这些特点;上面提到的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诗中也有“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的句子。
当然,冬至的习俗和活动也是少不了的,从汉代以后,冬至被越来越重视,《冬至》 唐·杜甫,所以有很多活动和习俗。总结起来,有以下三大项。
第一,是祭祖、祭天、祭祀等。因为是吉日,所以在这一天祭天、祭祖、祭祀,是理所当然的,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也会换上新衣,祭拜祖先。比如元稹有诗《冬至十一月中》曰:“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杜甫在《冬至》中也回忆过朝廷的庆典情况,说道:“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宋代的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写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第二,是拜冬贺冬。冬至因为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自此之后,白昼一天长过一天,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日,于是便有了拜冬、贺冬的习俗。冬至前后,朝廷会放假,民间会互赠礼品饮食,以庆祝这盛世,元代的马臻《至节即事》中说道:“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足见民间对冬至的重视和欢庆场景。
第三,是敬老祈福。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冬至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向长辈献福,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主要表现是向长辈进献鞋袜,所以冬至有时也会被称为“履长节”。向长辈献履袜,寓意很好:一者,虽然冬至后日长,但天气仍然寒冷,献上鞋袜,让长辈不冻脚,是孝顺的象征;二者,是希望长辈穿上自己所献的鞋袜,行走平稳,得以吉祥如意之意。比如阮阅的《减字木兰花·冬至》中说道:“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便有拜冬纳福的意味。
所以你看,从诗歌中得到的,不仅是古代诗人们的感情宣泄和心灵表达,还有很多有用的文化知识。所以,你还在等什么,这个冬至,快给爸妈送上一双温暖的鞋袜,表达一下儿女的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