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精神。端午节具有时代转型的意义,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端午节习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和生存智慧,是人们的一种仪式化、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篇一 中国人爱过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铸魂育人的关键期,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需要精心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育人内容和立德修身、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育人方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镜鉴,为什么要弘扬传统节日,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能有效发挥德以润身、以文化人的作用,对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厚植家国情怀、拓展精神格局,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对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根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是在我国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 熠熠生辉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农历正月十五日。
而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民俗通过生活事象来表现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化为日常生活和日常表演时,才会使人可感可触,生动形象。传统节日就将民俗事象加以集中。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
打造新入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从如下方面做起。青少年时期最适于熏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及意义,使青少年日用而不觉、日学而不察。“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善用情感的入口。在青少年那里,不能被他们主观情感上喜欢和接受的东西,即便再正确都终归无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赢得青少年,绝不能矮化为单纯的知识或技能训练,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而是要在内容和意境上找寻跨越古今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情,或是帮他们疏解常见的人际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由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满足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精神需求。
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
端午节是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观。端午节起源涵盖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应用新技术。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必须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变成最大增量。要创造性地使用短视频、全息投影、VR等新技术、新传播形式,为青少年营造高沉浸感、高互动性的学习体验环境,让古人古籍“活”起来、让文物文学“动”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直抵人心。要为元宇宙发展叠加育人功能,借助虚拟数字人打造、“游戏+教育”等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更广阔空间。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习俗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
创制新场景。善于创制、运用新场景来吸引和浸润青少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文化内涵,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的又一关键。近年来,一些媒体平台以匠心打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类电视节目,在全社会形成诗词热、国学热、国风热和文物热等。很多青少年表示,他们被节目中的美所吸引,二人英语对话中国传统节日,进而燃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如今,各地大中小学纷纷开设“校园诗词大会”,创新形式、注重体验,举办传统节日(气)雅集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各种新场景充溢校园生活,受到广泛欢迎。
注入新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更好地传承文化基因,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达到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将《论语》智慧和现代积极心理学相融汇,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贯通,打造《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促进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养成。“时代楷模”、浙江对口帮扶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借助苗族传统文化对树的崇拜,在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每年学校“‘12·9’励志节”组织师生将人生志向写下来,放进心愿瓶,埋藏于树下,激发师生追求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春节的起源简短。新征程上,要组织开展好“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实施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内涵,让多彩的传统节日和节气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3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