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七: 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题:中西方“庙会”有何异同?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传统节日提供了成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加的具有地方性色彩,而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中心,中药通过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控制他们,因此节日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按照《辞海》解释,庙会也称“庙市”,是中国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存在。因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故称“庙会”。从严肃的宗庙祭祀、社祭及民间信仰中孕育演化的庙会活动,因商贸、愉悦等功能的融入,展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成了百姓娱乐、购货和游戏的场所。过年逛庙会,成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起源、侧重点、装饰等方面。中国节日文化主要起源于民族风俗和自然崇拜,西方节日文化主要起源于各类宗教,中国节日文化侧重于集体欢庆活动,西方节日文化侧重于个人情感表达。
虽然中西节日传统不同,但通过节日寻找愉悦与幸福的路径一致。同样发源于民间文化的西方狂欢节、万圣节等,中外庆祝节日的异同之处,与中国春节庙会异曲同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劳动者自己的节日,这些共通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如果这位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就会进一步逼问:“Please tell me,yes or not”,(告诉我,到底行不行?),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就应该明确的答复“Yes,I will”或“Sorry, I can’t”。
据专家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庙会起源于隋唐时期的宗教活动,在明清时期得到完善发展。庙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消失,而1985年举办的地坛春节庙会,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创了新中国大规模举办春节庙会的先河。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
与春节庙会相同,西方狂欢节、万圣节等西方“庙会”,源自宗教且在历史发展中扩展了其原本内涵,加入了本地文化特点,中西方节日文化介绍,内容丰富多元。无论是化装舞会、彩车游行,还是假面具和“鬼敲门”等,都由其传统文化延展而来,是其民俗文化的缩影与延伸。
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
而中国庙会随时代变迁,也不断融入新内容、新形态,但展示民俗始终是庙会活动最基本的底色,无论是舞狮、秧歌、武术和杂技,还是地方剧、手工艺展示等,都充溢着自由感、宣泄感的生命体验和感官享受,都是在“想像力和知性自由活动”中获得快乐,中国节日vs西方节日,即审美愉悦的。因而,中西方“庙会”尽管表现方式大相径庭,但其形式之美,中国文化vs西方文化,及其个体冀望都是相同相通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每个民族都有只属于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习惯、行为方式、审美趣味等。这一切因素所构成的民族特色反映到庙会活动中,中西方文化差异PPT,对庙会形态有无法抗拒的渗透力,使其具有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之美。
近些年,不少中国地方春节庙会把中华文化及其风土人情推介到海外,备受欢迎。不少华人社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表演为主,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相同点,集市为辅。庙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被纳入更强大和更具理性化的文化系统中,在文化影响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中西方“庙会”都是从民俗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当然都有历史的意蕴和民族的特性。庙会活动反映出民风民俗和普遍人性的民族化,是创造才能和精神生活的结晶。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
民俗文化的传承性、稳定性和渗透性,决定了庙会文化的稳定性、程式化和趋同化,这也使得二者在丰富性与多样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新颖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方面各有侧重的同时,都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向往和追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