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语大全

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风俗

汉族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春节

1.时间及古称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旦等。

元旦古今有区别,古代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2.起源:“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农业。之前立法规定将农历十月定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直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实施《太初历》,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风俗,将农历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3.主要习俗

祭灶、扫尘、贴春联、除夕守岁、拜年、给压岁钱等

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

4.文化意蕴

团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陆游《己酉元旦》

(二)元宵节

1.时间及古称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元夕等

2.起源

有三种说法。

(1)起源于佛事活动,在东汉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一下,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

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步形成民间盛大的元宵节。

3、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4、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5、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

(2)起源于道教,道教曾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将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将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下元节是水官解厄,后上元节逐渐形成元宵节,中元节、下元节主要用于祭祀。

(3)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野持火驱赶虫兽,希望可以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后逐步演变为元宵节。

3.主要习俗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等

4.文化意蕴

如意太平、团团圆圆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三)寒食节

1.时间及别称

清明节前二日,亦称“禁烟节”、“冷节”

2.起源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怒 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

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遭到晋献公姬诡诸的追杀,颠沛流离十九年,介子推与一批老臣始终追随左右。在最艰难的时刻,介子推甚至割股肉供重耳充饥。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55个少数民族的节日都有哪些,封赏介子推,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听信小人谗言,下令放火烧山,意外将介子推及其母亲烧死。

3.主要习俗

禁烟、冷食等

4.文化意蕴

拜扫祭祖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

(2)雨中禁火空斋冷,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览表,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

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四)清明节

1.时间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春分后十五日

2.起源

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3.主要习俗

扫墓、戴柳、植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

4.文化意蕴

对先人的缅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五)端午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浴兰节、重五等

2.传说

有三种传说。

(1)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56个民族的爱好。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夫差杀掉勾践,夫差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杀,后将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江。

(2)纪念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而哭。过了十七天后,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3)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屈原遭受排挤被流放,楚国亡国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三个传说中,以纪念屈原流传最广。

3.主要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

4.文化意蕴

爱国情怀、适应节令、驱邪避害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粽包分两髻,10个少数民族节日和特色,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

(六)七夕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等

2.传说。

我国共有55个主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其中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旧历新年,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

牛郎、织女两人相爱,玉皇大帝认为神仙不能下嫁给凡人,于是拆散二人。后又被两人的真情感动,准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这一天,喜鹊飞上天庭,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3.主要习俗

乞巧、拜魁星

4.文化意蕴

崇尚美好与幸福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七)中秋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八月节、追月节等

2.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以下几种: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2、朝鲜族。

3.传说

后羿因射下九个太阳,被王母娘娘赏赐长生不老仙丹,后羿将仙丹交由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仙丹,嫦娥自知不是蓬蒙的对手,情急之下吞下仙丹飞升上天。后羿回家后痛心不已,于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摆下宴席,盼着与嫦娥相聚。

4.主要习俗

拜月、吃月饼

1、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

5.文化意蕴

对团圆的渴望

6.常考相关诗词句

(1)但愿人长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节日,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八)重阳节

1.时间及别称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等

2.起源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3.主要习俗

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4.文化意蕴

步步升高、高寿的意愿;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5.常考相关诗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饮食及文化

(一)壮族

【特色节日】三月三

【代表性饮食】五色糯米饭

(二)傣族

【特色节日】泼水节

【代表性文化】孔雀舞

(三)藏族

【特色节日】雪顿节

【代表性饮食】青稞酒、酥油茶

【代表性文化】格萨尔王

(四)回族

【特色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六、土家族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代表性饮食】馓子

(五)蒙古族

【特色节日】那达慕大会

【代表性饮食】马奶酒、手抓羊肉

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代表性文化】蒙古长调、嘎达梅林

(六)维吾尔族

【代表性饮食】馕

【代表性文化】阿凡提的故事

(七)满族

【特色节日】背灯祭

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活动:一、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旧历新年、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也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代表性饮食】萨其马、满汉全席

(八)朝鲜族

【特色节日】老人节

【代表性饮食】泡菜、打糕

【代表性文化】《阿里郎》民谣

同学,别忘了关注、点赞、在看!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