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什么叫普度 普渡风俗内容 闽南普渡公的来历 普渡是干嘛 普渡的来历
什么叫普度
pǔ dù
【注音】ㄆㄨˇ ㄉㄨˋ
【释义】 见“ 普度 ”。
[release … from sufferings] 佛教用语,指广施法亩乱力,超度众生,也指广行剃度。
普度众生。 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神仙者以金丹永保性命,以宝筏普渡众生,独善兼善,亦出世之圣贤也。”
宗教用语,指广施法力,超度众生,也指广行剃度。
详细释改和义编辑
亦作“ 普渡 ”。佛教语。广行剃度。
《宋史·孔承恭传》:“尝劝上不杀人,又请於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
宗教语。谓广施法力使众生普遍得到解脱。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当头棒喝,一毫也无用处。那里显得佛力普度,能使顽石点头。”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诸先羣哲,惄然焦然思有以拯救之,普渡之,各竭其心思,出其方术,施济之。” 鲁迅 《坟·娜拉走后怎样》:“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核耐盯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
普渡风俗内容
1、普渡是鬼魂崇拜的手源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
2、“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
3、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败薯辩被人们所接受。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察缺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闽南普渡公的来历
普度,指广施法力,超度众生;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吵镇及人。普度众生的意思就是,大众营正碰激营扰扰,如溺海中,佛教、道教以慈悲为怀,施宏大举袜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佛教常讲“普度众生”,就是普遍度化一切有情众生的意思。我们经常在一些佛像前看到“普度众生”的匾额,会认为度众生就是以上度下,以觉度迷,实际上普度众生不只是佛菩萨们才能做到的事情。 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是佛菩萨,要敢于承担,特别是为众生服务要当仁不让,如果我们在服务众生的过程中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当下就会得到轻安和自在,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同呼吸、共命运。
普渡是干嘛
是普渡众生。两个词其实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但普度是白字唤简,就像欢渡春节一样,应该是欢桐链洞度春节。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局枯。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的来历
“普渡”是闽南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它是由道教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佛教的玉兰节结合而成的传统民间节日。宋代泉州在中元节举雀让行斋戒活动时,佛教的“普渡”一词已经转化为当地的民俗用语。南宋泉州周知甄《甄锡山文集》中,有一则名为《普渡清词》的消息。自宋代以来,普渡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有许多祈祷:或祈祷逝者无悲;或者幸存者获得了五福康神迟宁的荣誉;或者打湿雨水抗旱;或者原谅以除恶,等等。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普渡祭祀仪式发生了变化。道光《金门录》卷十五说:“自七月(初一)起,各游岁李社在佛寺、寺院内设庙,称为管弦乐社,俗名普渡,祭祀无主之鬼。社区有公祭,各家有其他私祭。”建国前,闽南沿海的普渡还是很受欢迎的。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为“正普”。从7月初开始,店区各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在一起,初一在庆阳,初二兴厝王……”被一天一天地订购直到7月30日。泉州有38家店铺,所以每家店铺轮流举办普渡的时间不得不延长。从6月29日到农历八月初二,如果是闰月,就要恢复普渡。泉州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普渡”,即龟湖13个村分属12个生肖(其中,太平和谐之后,猴年之后),每12年轮流做一次普渡,互相宴请。当地民间有句话叫“龟湖普渡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