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活法利他拓展现野读后感 活法第三四章读后感 活法二成功激情第四章读后感
活法利他拓展现野读后感
利他拓展视野
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项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扩大自己的利益。
其实经营企业这种行为,已经包含了“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雇用员工意味着承担义务,就是要照顾这位员工的生活,五个人也好,十个人也好,只要雇用员工,就构成“为人”的行为。
为公司利益的行为,虽然包含了“利他”,但如果只为公司,从社会的角度看,这就是公司层次的利己。为家庭这种层次的利他,如果只为自己的家庭,从别的角度来看,就反映出家庭单位的利己。——因此,为了超越这种低层次的利他,必须养成在更大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从更大的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这也像前面一章中讲到的,是高一个维度在看问题。
比如,经营企业不光是自己公司要赢利,也要考虑客户的利益,还要对消费者、股东、地区作出贡献。另外,与自己个人比,要更多的为家庭;与家庭比,要更多的为地区;与地区比,要更多的为社会,进而为国家、为世界、为地球、为宇宙做贡献,利他之心尽可能扩大,尽可能提升。这样做自然而然就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就能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据此就能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就能避免失败。
利润只是受委托临时保管,最终需要贡献于社会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员工的生活和幸福。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目的,那么就会陷入只为自己一个企业谋利的本位主义。企业是社会公器,还必须为社会、为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企业的经营理念要从利己扩展到利他。
京瓷迅速发展,稻盛先生的资产也水涨船高,但这资产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他说他无权将它私有化。社会赐予的财富,或者说是社会暂时委托他保管的财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这是他设立京都奖的初衷,京都奖是向社会报恩,也是他哲学的具体实践。我想解总所设立的中植—复旦科学家奖其中也是这层深意。
稻盛先生讲“求利有道”,“散财亦有道”。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哲学:知足
(1)经济增长主义至上是一种霸道的哲学
审视每四十年一个循环的盛衰起迟肢落,可以看到很清楚,日本这个国家一贯的方针,都在追求物质的富裕,与别国竞争。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旗帜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不遗余力、无止境的追逐利益和财富。
十年前,日本的社会、经济持续停滞,要求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的呼声日益高涨。即便如此,状况却仍然没有改观,人们为GDP百分之零点几的增减或喜或犹。我们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几乎当做唯一的“善”,争先恐后,希望增长再增长。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霸道哲学,就是把欲望当动力,依据优胜劣败的原理,让物质追求压倒一切,正是所谓“求财无道”。我们的国家也好,个人也好,至今没有从这种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GDP保8%,保7%,经济是不断增长了,这些增长里有很多是虚胖,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深陷在无止境的追逐利益和财富的利欲中。
(2)从自然界中学习“知足”
稻盛先生讲,霸道哲学把欲望当动力,这种哲学让国家和个人很难从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么,这种新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足”。他讲到,知足就是今后日本和日本人最基本的生存哲学,我想这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人。同时还包括伴随知足之心而来的“感谢”、“谦虚”、关爱他人的“利他”的思想和行为。
狮子饱腹以后不再捕捉猎物,这是本能,也是造物主赐予的“知足”的生活方式。正因为他们从本能上懂得知足,才能长期维持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在自然界,只有人类才具有高度的“知性”,可以大量生产粮食和工业品,还能够不断开发新技术,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人类因为具备“知性”而逐渐变得傲慢,企图支配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同时“知足”这昌行道自我节制的防线消失,还想要更多、还想更加富裕,这种耐旦哗贪婪之心赤裸裸的凸显出来,终于威胁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3)人类一旦觉醒,“利他”的文明之花将会盛开
为了避免与地球这条船同归于尽,我们需要重新找回自然的“节度”。不要再去追求超过自身追求的东西,必须把神灵赐予人类的“知性”变为真正的睿智,掌握控制自身欲望的法门。对我自己来讲,现在如此的努力和奋斗的过程已经觉得很知足,不去刻意追求物质财富。
稻盛先生讲,人们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再去片面追求经济财富,国家和个人的目标不是单纯物质的富足,看怎么做才能让大家获得精神的富足,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摸索前行。
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私欲的追求要适度,满足于略感不足的状态,剩余的就与人分享。或者给予他人,满足他人,要具备这种度量和慈悲之心。
但也不要误解,知足的生活方式,绝不是指安于现状、不做任何新的尝试、停滞不前、有气无力、暮气沉沉那样的生活态度。以经济发展为例,GDP总额不变,可它的内容,即产业结构不断进步,淘汰老的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新陈代谢,生机勃勃。也就是依靠人类的睿智,一个接一个催生新的事物,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稻盛先生认为,若对“知足”的生活方式进行描绘的话,大体就是这个样子。

活法第三四章读后感
我是宁波百事达工具/格雷公司/ 宁波盛和塾 诚码枯敬组,格雷读书会同心队何绍成, 这是我每天至少一篇文字的第607篇文字(2021/6/7)
三读《活法》
第四章,以利他心度人生
利他拓展视野~利益一切有缘人
摘要
求利之心是人开展各项活动枯模悔的原动力。
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
但这种欲望不可能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内, 也要考虑别人,要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
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扩大自己的利益。
雇佣员工意味着承担责任,就是要照顾这位员工一辈子的生活。
不过要注意的没正是,利己和利他总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必须养成在更大的视野内观察事物的眼光,从更大视角,以相对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经营企业不光是自己的公司要盈利,也要考虑客户和供应商各方面的利益。

活法二成功激情第四章读后感
曾子曾一日三省其身,而我们同样需习其美德。经常反省自问于己。
想要内心那座天平倾斜于利他的欲念而非是利己的私欲,不仅要认识到利他之心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进樱漏入社会必然具备的品行之一 —— 作者提到“踏入社会,要转变角色,要为周围的人服务,要为团队,为企业作贡献,为此人生观,世界观就必须作180°转变”。还需在作做决定的时候仔细的询问自己,这么做真的是为了团队,为了同伴,为了公司等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因为个人的私欲嘛。
这股私欲也许化名为“不甘心”“以牙还牙”“维护尊严”——其产生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自己表达的内容被拒绝——其场合可以是在一场会议上,一个教室里,一个十字路口旁——参与的人也许是同事,也许是同学,也许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那个场景被激起的激烈情绪所迷惑,看不清推动这个决定诞生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和利己的私欲有关。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停下来好好的反问自己
“下一刻我做的这个决定真的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嘛?”
在第三章中,作者提到磨练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六波罗蜜”,其中第一条便是利他——“布施”,在第二条“持戒”和第五条的“禅定”中,又分别提到了利己之私的迷惑性和一天中务必腾出静心养性,直视自我的时间的重要性。
不断被强调的利他之心,其被作者呼吁读者重视的心声可见一斑。犹如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因为一念之差便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不同的出发点,得到的结局必然也不会相同。
从自然界学会“知足”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自然界动物间的生死存亡一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为“弱者强食”。作者却提出了这是自然界传达“知足”两字含义的体现。
人原本归属山兄于自然界,却遗失了知足这项本能。大自然给予了人类在生物链中的逗颂袭优势地位,人类却不断膨胀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欲望。虽大自然和人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不得不说我们曾经也在大自然的庇护下不断成长和收获的孩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没了知足的限制,人类的贪婪让大自然的面目满目苍夷。不过作者提到
在知足利他的社会下,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由竞争转为共生,可以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人之力虽微小,可千千万万的力量团聚于一起便能达成目标。
愿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