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做普渡是什么意思 普渡的由来 闽南普渡公的来历 普渡他人是什么意思 普度普渡
做普渡是什么意思
【简介】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更确切来——“普渡”一般陆穗是从农历七月一号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属于自己的“普渡”日子,并非几年轮一次,而是每个村子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普渡”宴请。
【历史】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本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度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度。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度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地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度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度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度。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度,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度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度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度、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谱”。
【习俗】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度”。普度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桐悉差、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度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度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度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度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度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度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度方式现有三种: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4、5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度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队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度”成为泉州地区普度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度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度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度”表现出今日的普度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度,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的自由度高,普度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度的一大特点。
普度的祭祀对象是“普度公”,它是一种没有具体传说、没有具体形象和神像的存在。对于“普度公什么样、他平时在哪”之类的询问,人们的回答是“具体样子不知道,他到处有”、“也许是一个也许有很多个”,“是孤魂野鬼的头头,是管理孤魂野鬼的”,“是孤魂野鬼,有很多是被杀了头的人,在地狱里很饿”等等。很少看到讲述普度公的文字资料,没有听到流传什么普度公的传说,也没有听说有谁不做局皮普度就受到普度公什么惩罚了,但是大家很怕它给自己家带来什么麻烦。认真地做普度,邻里相邀同时开始做仪式、“金”要放到露天烧并且要完全烧尽等等的行为,表明普度公对人们是一种带威胁性的存在。
普度公的名称鲜明地提示我们,该对象与佛教应有所关联。这里先引述两段有关泉州佛教的传播的历史以及佛教仪式的资料,然后试谈一下笔者对普度公的认识。泉州在西晋太康年间就建有佛教寺院,两朝时印度高僧曾在延福寺翻译佛经,唐朝时此地被誉为“泉南佛国”,可见佛教在此地之盛行。而后传入泉州千年以上的佛教顺应历史流变,逐渐世俗化,清朝末期“菜姑住持”的出现加速了泉州佛教融入庶民生活并与民间信仰混合的倾向。
【传承与发展】
佛教正式的普度大会的一个仪式是“施食”,是救饿鬼的法会。具体行为内容是僧侣们于黄昏时念经咒、供饮食以度饿鬼。《大藏经》记载的佛经故事记述了救饿鬼法会的由来,阿难给众多饿鬼施食可致饿鬼焰口脱离苦难,施者阿难自己也可增寿并免于死后堕入饿鬼道受苦。因为施食仪式目的是救饿鬼焰口。所以民间常常把施食仪式俗称放焰口。根据文字资料以及前面介绍的个案里人们的各式说明、左邻右舍同时开始做普度表现出对祭祀对像的敬畏之心,普度时间一般均在下午至傍晚,地点设在大门外或路旁等等的佐证,是否可以认为,最早由佛教寺院担当的普度仪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逐渐转向民间、被民间接受,普度法事、施食仪式跨出寺院的院落走进了庶民的家院。庶民自身成了主祭之人。经过长年演化,寺院层次的普度、施食仪式逐渐化身为家庭单位的祭祀普度公的仪式,在泉州地区成为一种民间信仰仪式的定式。由此再得出推论:普度公是佛教仪式施食、施饿鬼的祭祀对象在泉州民间的转化,其性质应当属于第二魂群。佛教仪式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对民间产生何种影响,逐渐在民众心理中形成“普度公”这一实体、意识,以及名称的,这些问题尚待有识者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能力有限,只在这里提出推测。
在实行轮流普度之前,泉州地区是中元节祭祖与盂兰盆施饿鬼仪式重合于同一天的复合型仪礼。闽东闽西多数个案亦属于此类。实行轮流普度制度后,从整个地区角度看,祭祖只限于一天之内,而普度仪式大大延长了时间。于是祭祀祖先的中元节色彩似乎被每天轮流做普度、忙于准备普度、忙于各处去“吃普度”的“普度氛围”埋没了。但是,人们在意识里依然清晰地区别着他们所祭祀的对象,在行为细节上、心理上都是不同的。祭祀的时间、普度菜与祭祖菜的细微区别、祭祀时筷子的有否、菜肴的生熟、海鲜贝类是否可以带壳,祭品摆放的地点、朝向、焚烧的金或银钱、焚烧时用不用容器等,在诸多细节上都表现出祭祖与祭普度公有区别。虽然普度被人为地与祭祖仪式分割开,错开日期举行了,但是仪礼的行为、内容的种种细节说明泉州的普度仍然是复合型仪式,不过是变相的。
前面提到,日本和泉州的现行仪礼明显使用的是佛教仪式的名称。今日日本本岛的盆仪礼仍然与佛教寺院有关联,但是很松动的关联。相比之下,泉州的普度与寺院和佛教仪式没有实质关联,显然不是佛·道教式的仪式,名称上具有浓厚佛教韵味的泉州“普度”,经过长期在民间的流传继承,甚宗教性色彩已经被逐渐消融为民间信仰,现行的民间普度仪式脱离了宗教氛围,成为该地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要素之一。
按“铺”轮流举行一系列仪式行为,这是泉州普度有别于它处的一大特点。铺是明清时期基层政权的单位,也成为人们归属意识的单位,甚至在以往发生械斗时,也往往以铺为联结助阵的单位。同时,铺境也被沿用做地名,其名称和地理划分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40年代,对前后数百年时间里的居住于此的若干代人们影响甚深。据传有些老华侨写信的地址仍是某埔某境,台湾同胞回乡认祖时也还称某铺某境。
铺境,是泉州地区的一个古老的词语,普度是以铺境单位轮流举行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城邑规划的变异,人们对于古铺境的记忆日益模糊了,但是“三十六铺”一词却依旧在日常生活里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每逢普度时期,这个词语会唤醒人们对昔日地理范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昔日作为基层行政和举行信仰仪式单位的铺境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指代着这个地区民间信仰活动“普度”,也成为标识泉州地方文化的特色词语。
今日泉州的普度,是人和祖先交流、人与鬼神交往的活动,亦是人与人交际的机会。它具有使人祭祖、敬老、相聚的教化功能,并且由于“吃普度”的特殊性质使今日的普度活动尤其是“吃普度”又具有增进亲族、邻里友情,给为政为商为学的各界人士提供交往机会、沟通信息的交际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普渡的由来
是普渡众生。两个词其实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但普度是白字唤简,就像欢渡春节一样,应该是欢桐链洞度春节。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局枯。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闽南普渡公的来历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
“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
由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故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
福建普渡活动闽南最甚,何时形成史志上没有明确伍御记载,但可以肯定明清时期已成为普遍的习俗,至于普渡的来历,闽南地区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种说目连救母时,打开地狱的枉死城门,许多孤魂野鬼趁机溜出,游荡在人间作祟。
为了不让这些孤魂野鬼加害于人,目连与阎王商定,让阳间百姓在每年7月份祭祀鬼魂,让它们大吃大喝一个月,待它们酒足饭饱醉熏熏之后,再骗回枉死城关押。另一种说清初强制汉人剃发,许多不愿剃者被杀,泉州城里也死了不少人。有一天,8个仍留头发的年老明代遗民从深山下来,连袂进入泉州城,因不愿剃发而被守城清兵杀害。死后,这8人化为厉鬼,每逢凄风苦雨之夜,哀哭不止,声闻远近。泉州百厅铅姓遂在城西北进贤宫里为他们设下8个神位供奉,每年中元节,有许多人前来祭祀。
后来,传说这8个鬼神十分显应,故在中元节前来祭拜者云集,常因争抢神前香案而生争执。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些缙绅倡导各家分别在自己门口设宴遥祭,并经公议商定,每年从七月初一起,各个铺境按日轮流举行普渡,祭祀这8位亡魂及一切无主孤魂。这些说法虽无史实根据,但许扮橘好多群众却深信不疑。
普渡他人是什么意思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昌锋种民风民俗。
“普渡”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早在汉代之前,中国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中元在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佛教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播开来。
扩展资料
清乾隆年间耐旅晌,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镇茄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普度普渡
普渡众生的普渡的意思是: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教、道教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一、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圆穗作无人师。”
二、成语用法
1、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佛家子弟。
2、示例:
洪深《贫民惨剧》第五幕“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
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所谓文学上的人道主义,当然不是庸俗的~,也不是惩恶劝善。”
三、词语辨析
1、【近义词】救苦救难、博施济众。
2、【反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四、成语典故
这是佛教中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橘薯卜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得道,在佛教中手裤称为“度”(其实中国的道家也有此思想),渡到哪?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作“彼岸”,我们人所处的是此岸,菩萨和佛的境界一个大的范围称作彼岸。凡是成菩萨成佛的任务是帮助众生“度”到极乐世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