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秦牧散文社稷坛抒情 秦牧社稷坛抒情原文 秦牧社稷坛抒情原文免费阅读 社稷坛抒情主要内容 社稷坛抒情简介
秦牧散文社稷坛抒情
秦牧(1919--1992 )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芹慧败《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嫌颤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碧穗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社稷坛抒情原文
激发一个人的意思是:激励、唤贺睁促进一个人振作和岁起来。
激发:
指激之使奋起。
基本解释
激动奋发。
引证解释
老舍《骆驼祥子》二十:“有人要拍渣跟他赛车,不论是怎样的逗弄激发,他低着头一声也不出,依旧不快不慢的跑着。”
近义词
引发:
意思是指引起,触发。
基本解释
(1)、指出殡。
(2)、犹启发。
引证解释
秦牧《社稷坛抒情》:“这真是一个引发人们思古幽情的好所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激发、百度百科-引发
秦牧社稷坛抒情原文免费阅读
以下一篇论文主要是结合《土地》来分析秦牧散文的特性和思想
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信闹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宣传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的艺术手段,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纷呈,许多内容知识性、趣味性十足,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获得新鲜的美感,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的少年时代酷爱文学,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爱看马戏,喜欢动植物,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亦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①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他的散文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谈趣闻之中,其中《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
在秦牧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赞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这一红线,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作者曾说:“文学作品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所谓“真”,就是要阐明生活的本质,要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写作,反对诓诓骗骗。所谓“善”就是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反对剥削阶级的腐朽事物。”②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作品格调高昂,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撞击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
首先,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在《花城》一文中,作者将我们带进广州的年宵花市之中,使读者领略到了南国花城那“花光十里”的盛况。最后,作者从水仙和牡丹的培植,归纳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真理,颂扬了“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深情注视壁上人… …”》是由一幅照片引起了对朱德委员长的音容笑貌、光辉品质的缅怀,歌颂了他那伟大而质朴,博学而谦虚、智慧而幽默,赫赫战功而又不计名位的崇高人格。《古战场春晓》则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旅坦闷罪行讲到三元里人民的光荣革命的优良传统,又描绘了今天他们一片热气腾腾的和平劳动景象,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其拆弯次,秦牧的散文还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在《胞波》中,作者批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野蛮和民族偏见的卑怯与凶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民族友爱、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又写下了犀利、透辟讨伐檄文——《狗的风馆》,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出来的一些如同狼一样的凶残,但样子却猥琐难看的鬣狗式人物的无情鞭挞,也是对这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沉痛控诉。
再次,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笑的力量》是通过讲述一些谚语、比喻和歇后语等,说明那些使人产生“智慧微笑”,或“横眉大笑”的幽默与讽刺的力量,在于它使人更加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地辨别某种是非曲直,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某种事物的道理。《面包和盐》是从东欧人民最珍贵的献礼面包和盐的风俗习惯谈起,进而联想到缅甸人民以泼水为最美好的祝愿,我国藏族同胞以献哈达来表示深厚友谊,彝族兄弟则用两枚野生的“仙人果”作为向客人献礼……,通过这些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当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意义而完全摆脱商品价格支配的时候,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无价的礼品。他的作品强调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的很多篇章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阐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搬弄枯燥的道理,而是用闲谈趣闻给人以知识,来达到教育目的。
秦牧的闲谈趣闻,就是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纵横驰骋,跨越时空,题材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十足。联想是秦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奇妙的联想,使他的作品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在《土地》中,这篇抒情散文是作者面对大地联想深广、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如大江奔腾到海,汇聚笔尖,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了对“土地”的珍惜,由公子童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僵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接受投降仪式,作者运用这些联想,思绪飞扬,无处不在。再如《社稷坛抒情》,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依靠丰富的联想作为运思行文的推动力。首先,从那些色彩斑驳的土壤上,作者想到了大自然生成、发展的漫长历程以及人类祖先开辟鸿蒙的艰辛道路。接着,又从“五色”及其方位对应关系联想到五行观念,认为它们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思路再往前生发,眼前那坛五色的土坛,仿佛又成了疆土辽阔的祖国大地的缩影,以及成员众多的民族大家庭终于实现空前统一、团结的生动象征……,作者就是这样飞快地鼓动着思想和感情的双翼,引导读者跟着他上溯历史河流、极目穹苍,稽考兴亡,然后再穿过时光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从而在那貌似陈旧的题材中开掘出了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思想主题。③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些主题,使作品动起来、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历史和生活知识的广阔领域里自由的翱翔,纵横驰骋,用一条思想和感情的线牵连起一个个故事,或一幅幅图画,或一件事例,借以抒写他的情怀,这样就使其散文形式显得比较洒脱、自由,收到了其他手法无法替代的效果。
由于秦牧具有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万物,人类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再加上他那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审美意识,所以,他不但善于广泛地选择材料,而且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精雕细琢,广取细选,使材料在平常中见奇异,或于奇异中见平常。在《土地》一文中,作者能从极平常的“一把泥土”,能从“看起来很平凡的一块块田野”中,最终写出我们应该珍惜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使它发光,为之献身的思想新意来。在《艺海拾贝》中,作者以精细的观察、美丽动听的叙述,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贝壳的各种知识:有大得像椰子、帽子、喇叭的,“椰子螺”、“唐冠贝”、“天狗螺”,也有小得像颗珍珠,女孩子可以串起来做项链的,还有“平凡”、“钟螺”、“扇贝”、“蜘蛛螺”等等,作者从这到那谈到了殷墟的文物,贝币谈到了与价值有关的汉字……。这些材料涉猎是极具广泛的。再如《狼孩》,则是奇异中见平常地使用素材的一个很好的事例,作家从五十年代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世界奇闻------印度“狼孩”故事中,阐述了一条朴素而凝炼的思想,民族没有天性的优劣,人没有天性的才能,在什么教养环境的熏陶下就长什么样子。这些表现了他运用材料的独到手法。
作者说过:“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于一名散文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用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④纵观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论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素来提倡那种读书破万卷的精神。因为渊博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作者说明道理,深化主题思想,而且还能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获得新的美感。例如《菱角的喜剧》,全文涉及到植物、动物、化学、物理以至于人体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首先从“菱角的家族”写起,从中悟出“同中有异”这一辨证唯物主义的哲理。接着,又从菱角谈到蝗虫,蝴蝶,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人类体质的种种差异,进一步论述了人和自然界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道理。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篇作品枯燥乏味,它的教育作用也就无从谈起,秦牧的散文趣味性极浓,例如《花城》,读着这篇令人陶醉的散文,把我们仿佛带入了美丽神奇的广州花市一般,这里有来自山东的牡丹,有源于印度的大丽,有来自福建的水仙,也有从法国远涉重洋的猩红玫瑰,有出自马来西亚的含笑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有的成了“国色天香”,“凌波仙子”,有的迎风摇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无不使读者感到趣味十足,带来精神愉悦和甜美的享受。
此外,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秦牧散文的语言大多是以平易流畅的口语为基础,有时也采纳古典著作和外国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然后提炼成生活中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文学语,同时,一些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比喻巧妙运用,就像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时时在他那自然、流畅的抒写中,焕发出动人的光彩。秦牧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他掌握了一套栩栩传神的笔墨,而且能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定,既能传达豪迈气概,又有闲庭信步之致。他喜欢“采取的是像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在文章中,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自已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⑤试看《艺海拾贝》里的一段文字:我们在海滩的时候,就是不去思念贝壳在人类生活上的价值!也没有找到什么的品种,我觉得,单是在海滩俯身拾贝这回事,本身就使人踏入一种饶有意味的境界,试想想:海水受月亮的作用,每天涨潮三次,在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有这么一片海滩,这里熙熙壤壤地生长着各种小生物,不怕干燥的贝类一直爬到高潮线,害怕干燥的就徘徊在低潮线,这两线之间,生物的类别何止千种万种,潮水来了石头上的牡蛎、藤壶、海滩里的蛤足贝类,纷纷伸手忙碌地捕食着浮游动物,潮水退了,它们就各个忙着闭壳和躲藏。这看似平静的一片海滩,原来整天在演着生存的竞争,这看似单纯的一片海滩,内容竟是这样的丰富,单是贝类样式之多就会令人眼花缭乱。这看似很少变化的一片海滩,其实岩石正在旅行,动物正在生死,正在进行退化……。
你看,作者不仅词汇丰富,而且用词准确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精妙,无论读哪一篇文章都没有晦涩之感。流畅,自然总能在文章中展现,就是某一个词语,作者都是字斟句酌。如在《土地》中写贵族“用搜集的眼光找食吃”,这“搜集”一词用得多好,既表现了贵族们的饥馋的狼狈相,也表现了贵族们贪婪凶残的本性,他描写几千年来披枷带锁的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的变化:“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缀满山谷和原野。”精确而巧妙地选用了几个不同词汇,把土地的变化情景描绘得异常传神,还有那描写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冒出脚缝,”形象、真实,充满生活气息。
秦牧的散文,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流注笔端,作者讲述富有情趣的故事,使人在真挚场景中着迷,趁机行文,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如《花城》,作者以热情的文笔描绘了溢彩流芳,浓烈醉人的南国春色,谱写一曲社会主义的颂歌。作品开头渲染气氛,“这些年常常有人从北方不远千里而来,瞧一瞧南国花市的盛况。还常常可以见到好些国际友人也陶醉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之后夹叙,议中有诗,议中有情,由近及远,从眼前的情景,谈到广州花市的魅力。作者写道:“那千千万万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正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买了花的人把花树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这些描述,有抑扬顿挫的韵味,有飘逸潇洒的格调,叙事时,文笔生动传神,写景时,勾勒一幅幽美画面,在文章关键处,往往善于极其精炼而又恰到好处地抒发感情。如《古战场春晓》,篇短而意义深刻,抒发了他在三元里这一古战场上凭吊怀古的激昂情怀,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篇,全文结束处,作者不禁放怀长吟“啊!我们美丽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作者有时使用一些写景状物的比喻,既贴切又奇特。
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升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
总之,秦牧的散文可谓独树一帜,艺术特征鲜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供欣赏,可供借鉴。
社稷坛抒情主要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65.htm?ss=E4D4238503EA80ED1636FB978A0D41B51F6BA869
社稷坛抒情简介
潮汕人物介绍之十:
“散文大家”秦牧
已经忘记在语文课本的哪一册读到这位文学泰斗的散文了,但我记得题目:《社稷坛抒情》,这篇文章即便我现在也无法完全读懂,因为它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地理文化史。
《土地》,这是他的一篇代表作。重读这篇文章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的主题——土地,让我想起了那个“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母校,中国农业大学,我想起了“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农村发展研究会那帮热血沸腾的同龄人,我想起了我们的大师兄罗洪富回家乡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他就是秦牧,一个学子皆知的名字!从汕头一中走出的又一位巨人!
[转载]秦牧的文(中国网秦牧简介,作者:吴伯衡)
秦牧和他的知识性散文
中国文坛知名散文家、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1992年的10月14日,恰是广州解放纪念日,这位在文坛默默辛勤耕耘一生的散文大师,心力交瘁地倒在书桌前。秦牧不但是作家,还是一位老报人,他在《羊城晚报》任副总编辑期间,对办《晚会》提出过许多指导性意见,除了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外,还提出“每天都给读者有出乎意料的新东西”,其实是强调一个“变”字,使我们得益不少。
“西风猎猎,又是登高节。一片深情无处说,秋满江头红叶”(宋·黄机),明天,秦老的忌日恰逢重阳,在此发表一组文章,表示我们对他无尽的思念。
——编者
在秦牧先生远去十载之际,我来到广州华侨新村,访问了秦牧夫人吴紫风,听到了不少关于秦牧的故事。
小名“阿书”和笔名“秦牧”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原名林派光,在新加坡和家乡广东澄海县樟林镇念小学时,用的都是这个名字;后来到汕头投考市立一中时,他自作主张为自己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顽石”。了不起的是,在2000多名考生的入学试中,他考了个第一。1936年到香港读高中,他又用了一个新的学名林觉夫。而最有意思的是他的乳名“阿书”,那是秦牧出生时,他父亲找人扶乩在沙盘上划出来的字,所以家里人都叫他“阿书”,没想到这叫“阿书”的娃娃,后来真的成了著“书”大家。秦牧说,这可算是个巧合吧!
抗战时期,林觉夫辗转来到广东的战时省会韶关,却由于有“左倾分子”之嫌而无法找到工作,只好靠写点文章换稿费来维持生活,笔名用的是“秦牧”,意思是“打倒暴秦后在关中过逍遥快活的放牧生活”,从此,这个名字响彻中国文坛。
第一篇文章和第一本书
实际上,秦牧发表第一篇文章时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香港中学生。当时印度作家甘地的秘书拉奥到香港演讲,秦牧听了觉得满有意思,便把演讲整理成文,试投到《东方日报》,不料很快就发表了,这使秦牧十分兴奋。
秦牧出版第一本书则是在1947年,那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期间,秦牧对腐败黑暗的国统区现实以及对日寇侵华暴行掷出的匕首、投枪式的作品,后来由开明书店出版的《秦牧杂文》,其中收集了他从1942年到1945年写的《私刑·人市·血的赏玩》等18篇杂文和《死海》等7篇历史小品,从中已可窥见秦牧散文注重知识性的端倪。由于是第一本书,秦牧和紫风曾寻觅多年而无下落。巧的是上海作家谷苇“文革”前曾在上海四马路旧书摊上寻得一本,谷苇视若珍宝,虽经“文革”冲击仍珍藏无恙余喊。1978年谷苇调《上海文艺》编辑部工作,打算把此书送出版社重新出版,特写信征求秦牧的意见,秦牧和紫风为寻得此书而惊喜。除了感谢谷苇以外,秦牧却不同意原文照出此书,回信时明确地表示:“那个时候,作品的文采好些,而思想性是差一些的”,如果出版社要出,也只能“作为文学发展的史料,以供参考”,并且要“校订一次,加篇《前记》,改个书名”。可见秦牧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多么严格认真。
从《秦牧杂文》到1994年的《森林水滴》,秦牧共留下了61部煌煌巨作,其中有散文、小说,还有诗歌、戏剧、儿童文学、文艺理论等,而这500多万字以心血凝成、赋有人格魅力、广博精深、如浩瀚“花城”的众多作品竖源野,绝裂哗大部分都是秦牧利用清晨、深夜和节假日的工余时间写出来的,其中的辛劳可想而知。许多作家的“全集”都是自己审定的,而秦牧生前从未想过要为自己出版《全集》,反而是在他远去以后,在文学界和读者们的一致要求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了《秦牧全集》十卷本。从这件事又可证秦牧生前对深圳作家们说过的一句话:“作家要甘于寂寞。能走长路的人,能坚持跋涉的人,是会成就大事业的。”这段话正是秦牧自己的真实写照。
与广州结下不解之缘
秦牧是1949年10月来到广州的,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花城》、《花街十里一城春》、《古战场春晓》等就是写广州的,特别是1961年2月发表的单篇散文《花城》和同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散文集,问世后都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从此,“花城”这个美丽的称号便与“羊城”齐名。
1959年至1961年和1965年至1966年,秦牧曾两度担任《羊城晚报》的副总编,分管“晚会”、“花地”版,正是在这段时间,秦牧提出了散文要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学主张。1959年,他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一文里说:“除了国际、社会斗争、艺术理论、风土人物志一类的散文外,我们应有知识小品、谈天说地、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文。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们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秦牧除了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这一文学主张以外,还融入到办报方针中去,在《羊城晚报》上发了许多知识小品、旅游杂记等生动风趣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有一次,南京一位文学爱好者顾明道在撰写他的旅欧散文集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在奥地利曾骑车追踪一种候鸟,其形体、习性与“鹤”相似,但欧洲人却称它为“鹳”,他不知道“鹤”与“鹳”有什么区别秦牧简介,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于是向秦牧请教。秦牧在百忙中给这位找上门的文学爱好者回了信,“两者原是有区别的,鹳比鹤脚短,羽毛黯淡(但非灰鹤),每次产卵五枚,鹤则仅有一至二枚。但世俗常将两者混淆,广东称鹳为‘夜游鹤’,即其一例。欧洲从东欧至西欧,均有‘仙鹤送子’之说,大概在那里也常将两者混淆吧。”经过秦牧的释疑,顾明道终于弄清了两者的区别,并按英文译名,在文中放心地称那种候鸟为“鹳”。
秦牧如此广博的知识又是从何而来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因为感到学海无涯,自己所知甚少,就会努力求知了。这样,读书就会认真些,勤奋些。观察就会周密些,细致些,调查研究也会更详尽些,客观些。”他家中有整整一屋子书,足可装满几大卡车,可他绝不仅限于读书。1987年,年近古稀的他到江西三清山考察,谢绝轿子而徒步上山,为了仔细观察森林秋色,秦牧竟以高龄攀上了用小树干钉成梯子的了望台,上下之间梯子摇晃,令人捏了一把汗,秦牧却为又获新知识而兴奋莫名。他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把看到听到的知识、顿悟和妙句一一记录下来。他的记忆力还特别好,1986年到武夷山开会评科普文章两年以后,他还能把当时出席会议的几十位晚报科技编辑一一叫出名字来,连他们的性格喜好也清楚记得。
尽管秦牧先生已在10年前的10月14日(这一天也正是“广州解放43周年纪念日”)清晨悄悄离去,但他的作品因其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特色却未过时,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同样获得当代和未来青少年读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