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脉象迟数是什么意思 脉象沉是什么感觉 脉相沉是什么意思 脉象沉怎么回事 男人脉象沉是怎么回事
脉象迟数是什么意思
沉脉为里滑悉证的主脉。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芹让伏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嫌携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脉象沉是什么感觉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宏喊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
在早期的《内经》、《难经》等书,沉与石常常并称,做为形容脉象的互用字,后来除去在「季节脉」中用「冬石」这个提法外,一般就不用石字了。「如石投水」作为形容脉体在下又有下沉趋势的客观描述方法,后世倒是经常使用的。《内经》、《难经》虽然经常提到沉脉在季节脉中冬季主要使用「石」来形容,但对它的脉形描述却有时不甚显豁。没有「春弦」、「秋毛」那样明确。例如:「冬胃循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钩日夏病,钩甚日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这肯定了冬天的脉是石脉,但对肾脉之形的描述却是较为庞杂的,而且不易得其要领。《洞困内经》说:「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紧,日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日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日营,反此者病。帝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难经》说:「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循,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循滑,如雀之啄日平。啄之连属,其中微曲日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日死。冬脉微石日平,石多胃气少日病,蔽颤野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难经_第十五难》)作为脉象的明确指标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另外,《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日石。」对此今日亦不必强作解人。
康应辰《医学探髓》说:「沉脉亦以部位言。」所以说沉脉的含义,只是脉的部位,而不应当含有其它性质,这是沉脉的定义和界说。如果在其中加入其它素质则必将引起概念混乱,界限不清等问题,不但影响沉脉指标的标准性,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因为沉是脉的独立的素质之一,又是纲领性的脉,如果沉脉的概念不清,必还会引起一系列与沉脉有关的许多脉象的性质的指标的准确性,问题就会非常复杂而谬误百出,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内》、《难》虽屡屡言及沉脉,但对脉形的论述却是不十分清晰的。仲景对脉「沉」的说解,见《伤寒论·平脉法》:「迟缓相搏名日沉。」。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沉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提出的:「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浮脉的论述恰恰相反,以说明其脉位深在,故尔最为合理。王叔和此说得到后来的最广泛的支持和采用。例如:《千金方》、《活人书》、《察病指南》、《脉诀刊误》、《脉诀指掌》、《难经集注》、《太索脉秘诀》、《脉诀汇辨》、《医灯续焰》、《诊家正眼》、《四诊抉微》、《脉诀启悟注释》、《脉法统宗》等书均引载了这八个字,有的书在引用时略有出入,如:崔紫虚《脉诀》说:「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将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简化为举无按有四字,使沉脉成为举按之间截然不同,给人一种突然于沉分出现而不是渐现,且没有脉势了。崔氏之意不过为迁就四言韵语将八字简化四字,其意与《脉经》没有分别,由于简化的有些不当,于是有失实之弊。《外科精义》说;「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将有余改为方见,既与不足,不相对应,又于位置深浅与趋势不能反映出来,亦属于修改不当。《医经小学》说:「沉举都无按有余。」其弊亦在于迁就七言韵语,且改不足为都无,虽然改在举不在按,然而缺点是与《外科精义》类似。《医学人门》作:「沉按有余举则无。」意与刘纯等。《诊宗三昧》说:「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说法与《脉经》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些词费罢了。总之「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八字概括了脉位的深浅,指法在动的状态下所得的「信息」,不但体现出脉形,亦反映出脉势,与浮脉的解释对照比勘,更为清晰明朗,两者形象,昭然不疑。对于沉脉的位置,古人亦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描述,例如崔氏《脉诀》说:「按之至骨」《脉诀刊误》说:「在肌肉之下。」《伤寒六书》说:「沉,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濒湖脉学》说:「重手按至筋骨方得。」《四言举耍》说:「近于筋骨。」《脉语》说:「沉自肌肉之下得之。」《医宗说约》说:「沉于肉下。」《脉诀汇辨》说:「沉行筋骨。」《医宗必读》说:「沉脉行于筋间。」《诊象正眼》说:「沉行筋骨。」《四诊抉微》亦说:「沉行筋骨。」《医宗金鉴》亦说:「筋骨取之而得者,谓之沉脉。」《脉诀启悟注释》说:「沉行筋骨。」《医碥》说:「候之于筋骨之间乃得之者,谓之沉。」《沈氏尊生书》说:「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间。」《脉学辑要》引王士亨说:沉脉之状,取之于肌肉之下得之。」《脉法统宗》说:「得之于筋骨之间。」《三指禅》说:按至筋骨乃得。」又说:「沉居筋骨。」《医醇剩义》说:「按至筋骨。」《脉如》说:「意力于筋骨之间。」《医学实在易》说:「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诊脉三十二辨》说:「至筋骨乃得。」这里说的「肌肉之下」、「近于筋骨」、「沉行筋骨」、「筋骨之间」等等,亦不是通过解剖而得出的结果,只是概念式的说明,形容脉位的深在而已,不可「胶柱鼓瑟」。亦有些形容过甚而致不当的,如:《难经集注》引丁德用说:「谓脉循行贴节辅骨,名日沉。」《三指禅》又说:「沉居筋骨,著骨推筋方得。」这就混同于伏脉了。
从指法上讲,亦有不少论述。大抵是要求重取。《脉经》说:「一日重按乃得。」《千金方》亦引用了这一说解。《察病指南》亦说:「重按乃得。」《诊家枢要》说:「重手乃得。」其他脉学诸书如《脉诀刊误》、《伤寒六书》、《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寿世保元》、《景岳垒书》、《通雅脉考》、《医宗说约》、《四明心法》、《医灯续焰》、《医宗必读》、《诊宗三昧》、《医单真传》、《四诊抉微》、《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舒诏《辨脉篇》、《三指禅》、《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等书都有重手之说。文字虽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却与《脉经》「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个别的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岳全书》说:「轻手不见,重取乃得。」《通雅,脉考》说:「轻举则无,重按乃得。」《四明心法》说:「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都有将轻重绝对起来之弊。当然,沉脉强调重手取之是对的,但绝对化了就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产生了某种矛盾,既对脉位的说明没有特殊的长处,又湮没了脉势,所以这类说法是有流弊的。对比《医灯续焰》说得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势,《脉经》所谓『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将重手指法所得的不只是脉位,更强较脉势,并将重手这个具体指法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经典说法结合了起来,这就使重手指法这一技术性的方法取得正确的解释而无流弊。
对于沉脉,古人亦有客观形象的比喻。由于《内经》、《难经》有「石」的这一称谓,所以后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词汇来形容沉脉。这是因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潜的脉势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显重实的脉位脉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都说是「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诊脉三十二辨》「其」作「于」。《脉诀汇辨》说:「如水投石。」《新著四言脉诀》、《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如之。《医家真传》作「如石下沉。」《四诊抉微》说:「如水投石,必极其底」。《脉法统宗》说:「如石坠水。」《三指禅》引杨氏说:「如石沉水底。」《脉如》说:「如石沉水,必极其底。」文字虽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对沉脉的形象描述还有《脉诀》的「状如烂绵」,这个说法《外科精义》曾引用,但这种譬喻不恰当,《脉诀刊误》曾做了批判分析说-:「烂绵乃弱脉,非沉也。」这种指正是对的。《濒湖脉学》引杨氏作:「如绵裹砂,内刚外柔。」较为合理,《四诊抉微》与《诊脉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说。《脉如》只引用了」外柔内刚」。
另外,《脉法统宗》在「如石坠水」之下又说:「如水罩沙。」亦可备参考。历代脉学书亦有对沉脉脉形的一些片面、错误、词费及过于简单的说法。除前面提到《脉诀》的「状如烂绵」以外,如《脉诀》说:「寻之似有,举之全无。」这将沉脉说成是微渺难寻的了。受其影响,《崔氏脉诀》于是又有「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之说,将一个常见的脉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脉诀》又有「缓度三关」之说,沉是个脉位问题,缓是个频率问题,二者相混,概念不清。《诊宗三昧》说:「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纵之不即应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脉搏跳动,想以此来进一步讲清楚沉脉,但张氏前而还有「轻取不应,重按乃得」等语,沉脉的脉形本来可以算是说明的了,最后加上这句「纵之不即应指」,很容易造成与戢止的脉相混,实际是多余而易生误解的。从《医学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脉,其弊亦与解浮脉等,造语过简,不解决问题。《脉如》说:「按之愈实」,有与实相混之弊。至于刘纯在《医经小学》中的:「沉举都无按有余」,受七言韵语的影响,不但迁就形式,语意不明,而且「以辞害意」了。
此外古人对浮沉二脉还有些比喻,如浮脉法天,沉脉法地;浮象火炎上,沉像水润下等等,过于抽像,对脉理或有说明意义,而对于脉形则实际意义不大。浮沉二脉从《内经》起就是「对举」的,实际含有中,中是正常脉,故不具论。但《难经》于浮、中、沉三级的分诀以外,由于《难经》主张浮沉分级法以候五脏,故尔在第五难中有五级的分法:「然缸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 *** 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
脉相沉是什么意思
用手指重按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叫沉;按触脉搏时感觉很小很弱叫细,正常时手指轻触就能探到脉搏,而且很均匀,大概每一岩悉呼一吸之间脉搏5次,超过5次一般称之为数,不及5次称之为迟,
脉沉细是中医的脉诊。出现这种脉象一般见于气血两虚证。由于气血两虚不能鼓动脉道而出现这种脉象。沉脉一般是里证的主脉.细脉主气血两虚。如果你厅枣凳有精扮旅神疲惫、乏力、头晕等气血不足的症状说明你是气血不足。
脉象沉怎么回事
沉脉是脉象之一。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脉经》:“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简单的说,就是轻取无法摸到,稍加用搭雀力才能摸到的脉象。
主病:沉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鉴别: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沉脉与浮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沉脉常同数、迟、滑、弦、虚、缓等脉兼见。
歌诀: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脉学七言诀: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握枝蔽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段州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男人脉象沉是怎么回事
用手指轻触不能触及脉搏就叫沉,弦是一种绷紧感,正常时手腊中指轻触就能探到脉搏,而且很均匀,大概每一呼一吸之间脉搏4次,沉脉是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拿局此象沉脉主里消迅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为里实证;弦脉乃肝胆病之主脉,肝为刚脏,病则经脉筋经紧急,故脉端直而弦。迟脉是每一呼一吸之间脉搏不到4次,脉搏跳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