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取字成语,取的四字成语大全

一直特别喜欢读易中天先生的书和他的演讲视频,因为通过这些渠道总能跟着他的思路学到历史和文化知识。

近来,在头条号上又看了他的一个在某知名大学的演讲视频,实际上他是把他刚刚出版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作了提纲化的讲解。这部丛书我收藏了其中的13本,因为当时新华书店就卖这么多,后来全部出版后,我就没有再买。所以,从时间上看,这个演讲视频至少是三年前做的。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他讲述的全是历史知识和文化典故,满满的干货。

这篇小文章,就算是个学习笔记吧。相信能帮助没有时间读这部书或者尚不了解这些文化知识的朋友增长见识,取的四字成语大全。

1. 带取字4字成语 带取字4字成语 。

总角丫头,仍字成语,是未成年男女的标志性发型

一说到“丫头”这个词,我们常常想到宫廷剧里的“丫鬟”,现在,我们常用“丫头”这个词代表小女孩。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叫她丫头,至今快结婚了仍然习惯这样称呼她。

取精用宏、以辞取人、分文不取、依阿取容、取之不竭、咎由自取、取威定功、猿猴取月、断章取意、火中取栗、投机取巧、欲取姑予、谄谀取容、弃重取轻、妙喻取譬、仰拾俯取 3。

其实,这是没有错误的。古代的“丫头”,就是指十五岁以下的小姑娘。

在古代,古人信奉“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除了新生的婴儿被剃一次胎毛——还要被做成胎毛笔留存——以外,一般终生不得再剃,除非是受刑或者受伤。即使到了清代,那时的满族习俗,也只是把前额的一半头发剃光,后脑勺子的还是留着的。

当儿童的头发逐渐生长,匆字成语,开始不利索,甚至遮挡眼目时,父母就会把孩子的头发,分两边向耳朵上方梳拢。男孩的头发要做成牛角的形状,有一定的“攻击性”,象征着阳刚和雄性,这就叫做“总角”;而女孩的发型则做成树丫形状,但字成语,显得柔美和俏皮,称为“丫头”。

当然,这些讲究都是有一定经济背景的士大夫阶层的孩子才能做到。那些一身汗、一身泥的贫苦平民,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给孩子梳头整发型啊。

冠冕堂皇,没有一定地位的阶层是没有资格戴“帽子”的

第一个字是以“取”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取予有节——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茍贪得 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上文说到的发型。当孩子男满二十岁、女满十五岁,就算是成年,父母就要为其举办成人礼了,重要标志还是在头发上。

这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将头发打散,烈字成语,全部盘在头顶上,然后用簪子固定,这叫做“加簪”。

除了加簪,士大夫以上的三个阶层,还要“加冠”。即,在簪子固定的头发外戴帽子。当然,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帽子形制,有取字的四字成语褒义,但作为礼服的标配却都有严格的等级分类。

包含取字成语解释 1) 阿意取容:指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2) 阿世取容:指迎合世俗,取悦于人。3) 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4) 灭虢取虞: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

带取字4字成语 。

对于士大夫阶层以下的庶民阶层,不能“加冠”,就只能用“头巾”包裹,又称为“纶巾”。在《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以及宋代大文人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里描写周瑜,都用到过“羽扇纶巾”这个词汇,其本意就是表达两个人喜欢平民装束,而用来表达二人的潇洒和酷帅则是引申意义了。

另外,士大夫以上的阶层,除了加冠,还要“加冕”。冕,就是帽子上边的那一块横板,这在汉代以前的达官贵人形象中能够看到,唐代以后就看不到“冕”,也包括下边要说到的“旒”。

而对于士大夫以下的平民阶层,既然没有资格戴冠,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加冕的待遇了,筝字成语。所以,后来就产生了一个成语,叫做“冠冕堂皇”,最早却是一种地位和荣耀的象征。

充耳不闻,也是源自古人的冠冕装束

取的开头四字成语 。

刚才说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成人礼的加冠和加冕。其实,还有更繁琐的,那就是加旒、加串——这两个概念不是规范的称法,取之成语大全集,属于我的杜撰。

取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古人的冕其实不单单是一块板那么简单,它的构造还很复杂。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 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我原来看电视剧就对古人的这个装饰产生过兴趣。

这两根丝带至耳处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 耳朵,叫做“ 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 充耳不闻”。

探囊取物——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舍生取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舍短取长——短。

这些东西,听起来真的很有趣!

待字闺中,是专门针对嫁不出去女孩而言的

刚才说到的成人礼,除了整理头发、改变发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取字”。

古人的名字是两回事。名,就是孩子出生以后由父母取得名,一般分乳名和学名两种,比如上学之前叫的“狗蛋”“狗剩”之类,上学之后的名字相对正规一些,比如曹操的“操”。

一旦孩子成年,即男孩二十、女孩十五,就要正儿八经地请人“取字”,比如曹操的“孟德”。

“字”,对于古人来说要比“名”重要,它是一个人成年后的社交符号。也就是说“名”是自己的谦称,而“字”则是用来被别人称呼的,是一种尊称。所以,在古代,除非自己的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平辈之间这样做要么是至交,要么就是看不起。

但是,这个“字”也不是随便可以取的。一旦为孩子取了字,也就同时意味着这个孩子有了婚姻对象。如果女孩到了成人年龄却没有合适的对象,则不能取字,而只能在闺中等待有了合适的对象后再取。这就是成语“待字闺中”的来历。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