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7~9日,太阳位于黄经135°时是立秋节气,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高气爽的天气将要来临,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籽,收获季节到了。俗话说:“立秋三日,寸草结籽。”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都有差别,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气温仍酷热,因而我们也称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为“长夏”。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
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在民间还流传着“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立秋节
1、中国传统的秋天节日主要有: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阳历的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秋天一共有几个节日,时间在公历8月7日或8日。在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见《礼记·月令》)。汉代仍承此俗。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属于秋天的节日有哪些,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称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秋天的所有节日按顺序来。其目的是交易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娱节目助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夏季炎热,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立秋后天气开始凉爽,想吃点好的补充营养,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立秋养生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但立秋仍处于中伏,天气依然炎热。在气候转变的关键时期,养生尤为重要。因此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
立秋穿衣注意“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季穿衣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秋天的节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建军节:阳历八月一日; 教师节:阳历九月十日; 国庆节:阳历十月一日。 秋季的节日有哪些 5分 依你所问秋季的节日指的是阳历9月至11月期间的节日,罗列如下。
立秋饮食宜少辛多酸
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秋天的中国传统节日,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立秋后起居宜早卧早起
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冬天节日,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作用。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立秋后适量运动忌大汗
入秋后,人体顺应四时变化,阳经阳气都逐渐收敛内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秋季容易出现秋乏等现象,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激烈,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避免大量消耗氧气,切忌大汗淋漓,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锻炼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立秋诗词
秋风、秋夜、秋雨、秋月……有关秋天的一切,都在这里。
《立秋后题》
唐·杜甫
秋天的节日有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还有阳历的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 节气有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唐·孙逖
楼观倚长霄,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日,登攀及霁朝。
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
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
秋天的节日有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七夕节、建军节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
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
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重九”。5、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卢纶
嵩高云日明,潘岳赋初成。
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
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
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东北秋天的所有节日。
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
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
松篁终茂盛,蓬艾自衰荣。
遥仰凭轩夕,惟应喜宋生。
《立秋后自京归家》
11月25日 感恩节 11月25日 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11月29日 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当然,农历秋天的节日有: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还有节气中比较重要有立秋、秋分、霜降。
唐·李郢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
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
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
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立秋》
南宋·刘翰
秋天的节日主要有:一,七夕节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为什么叫乞巧节,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立秋二绝》
秋天可以理解为8、9、10月 8月 August 八一建军节[08/01]*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9月 September 劳动节 [09.01] 国际扫盲日[09/08] *教师节 [09。
南宋·范成大
其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其二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秋天各民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立秋后》
宋·苏辙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渥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着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立秋后十日》
宋·舒邦佐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晚云更作潇潇雨,拾得人间一夜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