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言理解

古人关于敬畏的名言,有关敬畏的金句

敬畏伦理是人类最古老并长期行之有效的不可触碰的底线伦理。敬畏不是畏惧,而是心服,就是从内心发出敬佩。

古人关于敬畏自然的名言警句如下: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3、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出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头顶的星空代表的是自然的法则,心中的道德法则是做人的法则。如果不敬畏自然规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不敬畏道德法律,做人做事没有规矩,为所欲为,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审判。

1) 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 ——费德 2)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

康德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心存敬畏,才能小心谨慎,有关敬畏的金句。其实,比康德早2000多年的孔子早就提出了相似的敬畏之说。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应当是指有德的人,小人是指无知之人。孔子把君子与小人作了对比,君子有所敬畏,而小人无所敬畏,这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

第一,敬畏天命。

1. 中庸之道,应该是对敬畏自然和对自然的利用最智慧的结合。2. 古人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神灵,一有灾祸,必定祈天降福。3. 我们要手拉手,肩并肩,敬畏自然,保护自然。4. 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名成员。

天地万物之庞大、之幽深、之神秘,人类难以完全把握。而天命正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外在神秘因素,是一系列偶然性组成的必然性。既有人类无法准确预料的神秘性,又有一定的模糊的可预见性。

天命看似唯心,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做事,顺应时势就会吉祥,违背天理就会遭殃;做人,多做善就会祥瑞,做恶就会遭天谴。因而,做人做事都敬畏天命,不可为所欲为。

而小人自私,心无敬畏,不怕老天爷的报应,就会逆规则而动,做伤天害理之事。

由于天命不好掌控,就要在天理法则下做事,而不是狂妄自大,目无规则,胆大妄为,而是“尽人事、听天命”,“得之自是,不得自是”。

1)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2)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出自唐·李白《上李邕》。宣父指孔子,语出自《论语·子罕》,孔子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丈夫是指有识之士,这句话的意思是连圣人都知道敬畏年轻人。

第二,敬畏大人。

“大人”一词争议比较多,一种说法是居于上位的人,也说得通,保持敬畏的名言。居于上位者,当然是上级,是领导,尊敬师长,当然没有错。就是现代社会讲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可以毫无理由地以下犯上。

还有一种比较深奥的说法,就是“大人”值得敬佩,是因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也就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之德相契合,德行很高,比圣人还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以引申为古往今来的杰出的品德高尚的人士,就是高大上的人物。

这类人行为的高标,就衬托出小人的“小”来。对于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益的小人来说,不把大人的德行当成效法的对象,反而以为这些人都是迂腐,没有他们精明,有些傻,就会轻慢他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1)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 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3)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我说,是我始终对新闻的现场有一种敬畏之心。——柴静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周国平 勇气的精髓就是稳定地活着,没有丝毫的自欺,执掌着非常强大的安全感。

第三,敬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千锤百炼的经验法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名言警句,教人做人做事向善,而不是做恶,关于敬畏的诗句或者名人名言。值得人铭记在心,并落实到行动上去。敬畏圣人之言,就是敬畏敬畏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些做人做事的智慧可能教人行善,先人后己,甚至牺牲利益,对于只看重利益的小人来说,决不会学习,也不会去做的。

现代很多人笑话圣人之言,本人写的孔子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图文,关于敬畏的名言古语,经常遭到一些网友的攻击,说这些东西落伍看了,没有一点用处。本人告诉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不是古人没有智慧,敬畏名人名言,而是现在的一些人没有读懂古的智慧,就狂妄地下结论进行否定。

老子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去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敬畏历史的名句,似懂非懂,不实践,光说不练;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根本就不相信。

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心灵就会有所皈依,做人做事就会有所规范。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就会恣意妄行,无视道德法律,无所忌惮,心存敬畏成功的名人例子,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有朝一日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敬畏才会有所戒慎恐惧,“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徒手与老虎搏斗,不敢没有船只就过河。人们只知这很危险,却不知其他灾祸的来临,小心谨慎,如同站在悬崖边缘,踏在薄冰之上。

敬畏不是害怕,人总有所敬畏,做人优惠才会小心谨慎,才会不走错路了,不浪费了生命。

1、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2、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史记汉书董仲舒传》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我读《论语》之《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敬畏的名言周易,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违抗,所以不敬畏它,轻视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论。”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351644088@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